东汉末期建安年间,此时政治黑暗社会诡谲云涌,但文学却迎来了它划时代的转变,谓之建安文学时代,极足称道,在此之前的文学,如《诗经》、诸子百家和楚辞等,其文学表达缺乏独立观念及自觉性,直到建安年间的三曹开始,逐渐建立起建安新文学,此时最为突出的代表为建安七子。汉末时期,士大夫饱受党锢之祸,士人为求自保无关关心政治,开始专注于悲欢离合及儿女私情,开启了新的自主性文学之路,与早前《诗经》的风雅颂及楚辞迥然相异,以曹操及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为代表,尤其是曹操逐渐上升为政治领袖,多有出于私人情怀而创作文学作品,如他的代表作《短歌行》和《观沧海》。建安文学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三曹即文学上享有盛名的曹操及其子丕与植,得益于小说《三国演义》及电视剧的传播,曹操形象深入人心,次子丕承袭曹操的政治地位,后来胁迫汉献帝禅让而登基为魏文帝,如今在民众心里少有耳闻,三子植在唐代以前素有知名度,乃至当代甚至不如少年夭折的曹冲,曹操称象的故事,尚且让世人知道曹操有个聪明绝顶的儿子。

    三曹中的丕与植,文学造诣及诗歌风格承袭了父亲风范,不过对文章的理解有所差别,曹操留世经典作品为乐府诗歌,丕与植的经典作品为辞赋文章,如丕的代表作《典论》和植的惊世名作《洛神赋》,当然在诗歌领域,这两位兄弟的文学水准亦是相当高,曹丕代表作《燕歌行》,曹植代表作《白马篇》。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典型形象是汉室丞相,后被加封为魏王,暮年时曾为选择继承人苦恼,曾向谋士贾诩说,诸子之中唯子桓(曹丕)与子建(曹植)才具最高,当立谁为嗣以承大业,贾诩耍了一回绝招,首先不回答曹操的问题,当曹操再问时,聪明绝顶的贾诩未直面回答曹操的问题,而是旁敲侧击的跟曹操说,他思考当初袁本初(东汉末年诸侯之一的袁绍)和刘景升《荆州诸侯刘表》立幼子为嗣后的兄弟相攻之事儿,听到贾诩的回答,曹操哈哈大笑起来,并说贾诩是策谋深长之士也。这样的电视剧情节是否符合历史真相,不得而知,年长的丕成功夺嫡并改朝换代是历史事实,贾诩的这回答无疑是帮助曹丕,但是碍于曹操的“家事”,不方便直言应当立长或立曹丕,而是引用曹操在战场的对手袁绍和刘表等人立幼为嗣的做法而引发兄弟相争来暗示曹操,这也是曹操评价贾诩为策谋深长之士的原因所在。

    曹操立嗣后,曹丕位尊,曹植势窘,这导致后世评价他们的文学水准时,倾向于曹植略胜曹丕一筹,事实是否如此,各有说法,不过曹丕的文学水准并不逊色于其弟,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其作品《文心雕龙》中说,以文帝曹丕位尊而减其才,陈思王曹植势窘而益价,未必是确切的结论。位尊的曹丕在政治上颇具作为,中国几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多是充满杀戮的,而曹丕胁迫汉献帝禅让和平进行改朝换代,避免了血腥杀戮是值得赞扬的。上世纪初的著名历史人物袁世凯,为了五族共和及和平实现改朝换代的目标,胁迫清朝宣统皇帝和平退位,有仿照曹丕所行的影子,优待前朝皇室子弟,不过历史总有遗憾之处,曹丕在位仅七年便病逝于洛阳,享年不过四十岁,而袁世凯登极后还要非得从名义上获得皇帝尊号,引发当时社会的巨大争议,其贡献几何只好留予后人评说。曹丕逝后的谥号为文皇帝,可见其历史评价较为积极,毕竟能以文皇帝为谥号的,多数是有政治建树的,如汉文帝刘恒、北魏孝文帝拓拨宏、隋文帝杨坚及唐文帝李世民等人。

    魏文帝曹丕除在政治上素有建树外,其文学素养也堪称上乘,其中最为出名的文章为《典论·论文》,这篇文章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被收录到南朝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昭明文选》而留存于世。这篇文章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曹丕将文章的社会功能提高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空前高度,在他看来或许写的一手好文章,或许入世有利于治国安邦,遁世可以立身传世等。古典中国时期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以及我们教育阶段所学的语言,不管是中文抑或英文,写作成绩的占比都较重,足见写作文章的能力的重要性,乃至进入社会和职场,很多招聘都提出要具备良好的文笔功底,乃至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的秘书,首要才能是写作水平。毋庸置疑,写作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写作是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和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活动,本质是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的体现,故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其脑力水平及逻辑思维能力是值得认可的,故社会各行各业选才方面多有以写作能力立判高下。

    《典论·论文》

    (魏)曹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文学评论专著的精彩节选,其大意是文章可成为治理国家和不朽的事业,人的寿命有终了之时,荣耀和欢乐随生命结束而止,寿命和荣耀必有一定的期限,不如优秀文章流传的久远,所以古代从事文学创作的文人们,全身心投入文墨之中,将自己的观点著述成书,不用假借史官的文辞,不靠飞黄腾达的权势,而声名能够流传后世。在曹丕写作这论述之前,文学地位较低,一直是史学和经学的附庸而存在,曹丕这么评价文章,充分表明自曹丕开始,建安时代是中国文学觉醒的时代,相当于是称赞文学的宣言书,意在向世人宣布,寄身翰墨和见意篇籍是伟大的职业,可以提升至到如经学的安邦治国之功效。更为关键的是,历史也将证明,写的好文章的确让作者流传后世良久,浩瀚的中国历史及人类史,曾经有无数位在世时飞黄腾达的显赫人物,犹如曹丕所言,声名随身死而止,但是留有传世名作或者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名言,的确会让后人铭记良久,好比世人只习惯性铭记经典诗词歌赋和经典名言警句及其作者,而对历史上的诸多帝王将相少有耳闻。

    历史上有名的父子较多,但同时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素有成就的,能盖过三曹的几乎没有,北宋文学上有著名的三苏,其实本质上也就苏轼能扛鼎,也就论个体上,苏轼在后世的名气上胜过三曹,纳入父子三人组合体来看,北宋苏轼一家无法和曹操三父子相媲美。从子女成就上看,曹操当属非常成功,首先魏文帝曹丕通过和平手段建立了自家王朝,为后世实现政权平稳过度树立了典范,陈思王曹植被西晋朝廷的权臣谢灵运形容具有八斗之才,谢灵运称赞曹植的文采时说,天下才共一石,曹植独得八斗,自己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这也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曹植的文采,细读其名篇《洛神赋》便可略知一二,这篇辞赋可谓是称颂女性的天花板之作,无人望其项背,对于男生而言,倘若发挥文采的方式追求中意的女生,曹植的这篇《洛神赋》不可不读,不可不借鉴。而曹丕的诗歌成体现在他的传世名篇《燕歌行》,是曹丕创作的七言诗,为后世发展七言诗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律诗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且该诗歌颇具艺术魅力,是诗歌上的精品之作。

    《燕歌行二首其一》

    (魏)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