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当然了,买考官,肯定不是低档到让他透露题目啊什么的,别的方法且不说,光是段业就想到了一个几乎必然有效地办法。

    你在卷子上,笔迹上,都不能做记号,但是可以在答题内容上做记号啊!

    之前,可以喝收了钱的考官约定了一个密语,然后你在考卷中,以答案的形式,把这个密语写出来,比如约定一句话,一首诗,然后以藏头啊或者别的什么方式出现在考卷里,这样,虽然有考卷誊写的过程,但是誊写其实就是和复印一样,上面写什么,抄写员就得抄什么,实际上还是能够起到联络的作用。

    这件事,才让段业深刻想到,哪怕是缜密如同自己这样,总还是百密一疏,很多问题,都想不到呢。

    其实这个阅卷制度,里面就很有学问,段业就知道,科举最开始搞得时候,由于尚属初创,当时还没有形成严格的阅卷制度,批卷的方式也比较简单,考官只在批阅试卷时,对于回答正确的批一个“通”字,对于回答错误或没有回答的则批一个“不”字。这其实这起到一个初始的筛选作用,把完不合格的给排除掉,而其他的则统统进了了下一轮。

    不过,这里一个很不公平的地方,就是考生能否录取,在很大程度上与卷面成绩没有关系,而是由他平时的业绩、声望以及社会关系来决定。那这样就必然导致考生也很重视在考场外面下功夫,在考试之前就带着作品去拜访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形成了盛极一时的“行卷”风气。但它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阅卷在当时科举考试中的重要性实在非常有限。

    其实这在段业看来,就完违背了科举考试最核心的一条,那就是公平正义,毕竟,如果靠着家世,靠着声望,九品中正制那一套,早就运行了这么多年了,肯定比科举成熟。

    虽然段业早就在心里,对这个法子直接否定了,但是这样由考官初选的过程,其实效率还是很高的,所以段业还是把这个方案告诉了下其他的属下。结果不出所料,他们果然都表示反对,这也让段业非常欣慰。

    后来,科举一旦发展起来,有心人士很快就发现了里面的秘密,随着取士名额的扩大,科举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整个天下实际运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而科场中的种种舞弊行为也随之滋生。舞弊主要发生在考试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一是考生在答卷时作弊,如挟带、冒名顶替等等;二是考官在阅卷时作弊。前一种作弊行为容易防范,所造成的危害也不是很大;科场的舞弊常常发生在阅卷过程中,一些科场大案也往往由此产生。

    但是其实,段业还知道,除了买考题,买答案,买考官外,还有更可怕地事情,那就是直接买朝廷。

    这种事情,仅仅出现过一两次,但是那都是王朝末年了,到了这个时候,国之重典都能拿来卖,还有什么不能卖的呢?这个国家如果不亡国,那真的就是没有天理了。

    为了应付这些,段业虽然队友自己的手下非常有信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建立制度,一整套的制度,完备的,严谨的,没有任何漏洞的制度。

    首先,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建立了锁院制度,对阅卷官员进行限制。说白了,就是考试期间,考官也要统统关禁闭,像是坐牢一样。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个年代,科举考试与后世的各种考试不同,后世的考试的考官,起的主要作用是监考,那就是盯着你不让你作弊,但是这个年代,考官同时兼握命题和阅卷两项大权。可以说,他们笔下就决定着一干人等的前途和命运,这么大的事情,想要相信他们的自觉性,那是多么可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