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国低着头很认真地把一根细棉线往绣花针的屁股眼里穿。棉线的线头有点散,第一下没有穿进。他把线头塞进嘴里舔了舔,使线头变成了细细尖尖的样子,再次对准针屁股眼穿去。这一次大概是线头被舔湿后变得又软又细的缘故,从针眼旁边过去了,又没成功。
于建国拿起桌上的剪刀,把线头上绵软的尖头咔嚓剪掉,又继续小心翼翼地去穿针眼。这次线头很顺利地从眼里钻了进去,他立刻两个手指捏住,线头被从针眼的另一头长长的拉出来,他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他感觉自己的眼神大不如前了,这要放在过去,一秒钟的事情,现在却反反复复折腾这么久。好在管教并不来催促,这和他十几年前坐牢的时候大有区别。那时候,你的动作稍微慢一点,就说你消极怠工,免不了一顿训斥。要是拖慢了同组的进度,害得大家加班,回去后还要挨打。
现在的监狱比过去条件好了不知多少,管理上更严格,劳动和生活方面却人性化了很多。每天准时出工、准时吃饭,早上咸菜馒头,中午有肉,晚上素菜,管量管饱。牢里虽然还有牢头狱霸,还会欺凌弱小,但不会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就打人了。
于建国是贩卖人体器官罪、故意伤害罪、诈骗罪、盗窃侮辱尸体罪,数罪并罚,加上本来就有案底,所以判得有点重。他知道自己这个年纪,肯定是出不去了。不过不出去也好,出去了也不知道干什么,总不成还和那些人贩子器官贩子打交道。
穿好了针,他从旁边的篮子里拿起一件衣服,开始给衣服缝纽扣。这是最简单的活儿,但要做好也不容易。纽扣要缝得正,歪了不行,太紧太松也不行,即要牢靠,还要让人扣起来舒服。除此之外,走针的位置也很讲究,不仅纽扣正面的十字纽或井字纽要均匀漂亮,把衣服翻过来,纽扣背面的线也不能乱,要针针叠在一起,纽扣上几个眼,背面也要几个眼,否则看起来就不好看,就是不合格的。
这活儿于建国不是第一天干了,不要说刚进监狱的新人,就是已经服刑了一两年的老人,做的针线活儿也比他差远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过去坐过三年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年轻时候在城里做过裁缝店的学徒。
小时候很穷,穷到全村人家的锅里半年没下过一粒米,村口的榆树皮都被扒光了煮来吃。他很小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出去要饭。本来要饭是最抬不起头来的,要是能活下去,谁愿意去要饭呢?但在那个年代,他们这批要饭的就成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于建国没有文化,而且那时候年纪也小,不懂得什么改革开放,什么三中全会,但整个国家从城市到农村正在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带给了他足够的震憾。他看见广袤的乡野间突然支起来的遍地冒烟的烟囱,看见城市的街道里突然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摊贩,看见土布粗衣的人们突然变得花花绿绿洋里洋气了。
当一群乞丐坐在回乡的车站外面激烈的争论是坐车回去还是走路回去的时候,他这个年龄最小的小叫花子说了一句令人丧气又激动的话:
“干脆不回去了,打工,挣了钱再回,要个饭就回去算甚么出息!”
为了他这一句话,大伙儿在车站争论了一宿,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阳光照在他们疲惫的脸上,暖洋洋的让人感觉是母亲的胸膛。思乡之情战胜了游子四海为家的决心,一行人背着破旧的行囊浩浩荡荡地步行上路了,只留下倔犟的于建国和朝阳下长长的影子孤独地站在清晨的车站广场。
“娃岁数不大,脾气倒大!”
这是他们临走时留下的话,同时留给于建国的还有半张大饼和七角钱。
于建国决定再也不做乞丐了。于是,他在靠着半张大饼和七角钱浪荡了三天后,成了一家裁缝店的学徒。
于建国拿起桌上的剪刀,把线头上绵软的尖头咔嚓剪掉,又继续小心翼翼地去穿针眼。这次线头很顺利地从眼里钻了进去,他立刻两个手指捏住,线头被从针眼的另一头长长的拉出来,他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他感觉自己的眼神大不如前了,这要放在过去,一秒钟的事情,现在却反反复复折腾这么久。好在管教并不来催促,这和他十几年前坐牢的时候大有区别。那时候,你的动作稍微慢一点,就说你消极怠工,免不了一顿训斥。要是拖慢了同组的进度,害得大家加班,回去后还要挨打。
现在的监狱比过去条件好了不知多少,管理上更严格,劳动和生活方面却人性化了很多。每天准时出工、准时吃饭,早上咸菜馒头,中午有肉,晚上素菜,管量管饱。牢里虽然还有牢头狱霸,还会欺凌弱小,但不会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就打人了。
于建国是贩卖人体器官罪、故意伤害罪、诈骗罪、盗窃侮辱尸体罪,数罪并罚,加上本来就有案底,所以判得有点重。他知道自己这个年纪,肯定是出不去了。不过不出去也好,出去了也不知道干什么,总不成还和那些人贩子器官贩子打交道。
穿好了针,他从旁边的篮子里拿起一件衣服,开始给衣服缝纽扣。这是最简单的活儿,但要做好也不容易。纽扣要缝得正,歪了不行,太紧太松也不行,即要牢靠,还要让人扣起来舒服。除此之外,走针的位置也很讲究,不仅纽扣正面的十字纽或井字纽要均匀漂亮,把衣服翻过来,纽扣背面的线也不能乱,要针针叠在一起,纽扣上几个眼,背面也要几个眼,否则看起来就不好看,就是不合格的。
这活儿于建国不是第一天干了,不要说刚进监狱的新人,就是已经服刑了一两年的老人,做的针线活儿也比他差远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过去坐过三年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年轻时候在城里做过裁缝店的学徒。
小时候很穷,穷到全村人家的锅里半年没下过一粒米,村口的榆树皮都被扒光了煮来吃。他很小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出去要饭。本来要饭是最抬不起头来的,要是能活下去,谁愿意去要饭呢?但在那个年代,他们这批要饭的就成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于建国没有文化,而且那时候年纪也小,不懂得什么改革开放,什么三中全会,但整个国家从城市到农村正在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带给了他足够的震憾。他看见广袤的乡野间突然支起来的遍地冒烟的烟囱,看见城市的街道里突然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摊贩,看见土布粗衣的人们突然变得花花绿绿洋里洋气了。
当一群乞丐坐在回乡的车站外面激烈的争论是坐车回去还是走路回去的时候,他这个年龄最小的小叫花子说了一句令人丧气又激动的话:
“干脆不回去了,打工,挣了钱再回,要个饭就回去算甚么出息!”
为了他这一句话,大伙儿在车站争论了一宿,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阳光照在他们疲惫的脸上,暖洋洋的让人感觉是母亲的胸膛。思乡之情战胜了游子四海为家的决心,一行人背着破旧的行囊浩浩荡荡地步行上路了,只留下倔犟的于建国和朝阳下长长的影子孤独地站在清晨的车站广场。
“娃岁数不大,脾气倒大!”
这是他们临走时留下的话,同时留给于建国的还有半张大饼和七角钱。
于建国决定再也不做乞丐了。于是,他在靠着半张大饼和七角钱浪荡了三天后,成了一家裁缝店的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