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下旬的一天,在摩尔曼斯克港新建的11号码头旁,缓缓靠上来一艘崭新的、旗杆上悬挂着联合王国旗帜的航空母舰,它艏部的金属舰牌上赫然印着“芬尼亚”之名。芬尼亚传奇乃是爱尔兰乃至整个不列颠地区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之一,它讲述了伟大的英雄芬恩-麦克库尔与他率领的精锐战团费奥纳骑士团英勇悲壮的冒险传说。眼前这艘航母服役刚满半年,却早已是名满天下、举世皆知,它的出现使得西方同盟国的第三代标准航母之争迅速完结因采用斜角飞行甲板这种“一夜之间令所有现役航母黯然失色”的革命性设计,并在优胜者级的基础上完善了蒸汽式弹射系统,“芬尼亚”号被国际海军界的权威者们认为是轻松碾压同时期所有航母设计方案的完美之作。事实上,爱尔兰人仅凭一套技术图纸便成功说服德国海军放弃他们此前力推的威悉型标准航母的设计方案,转而采用芬尼亚型标准航母的设计方案。这意味着爱尔兰将继续在西方同盟国海军舰艇的标准化体系中占据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并会给爱尔兰造船业带来相当丰厚的经济收益以及相应的发展动力按照西方同盟国家的战略规划,40年代中后期将陆续建造服役至少22艘航母,用以替代舰龄超过20年的第一代标准型航母,并逐步取代第二代标准型航母的主力位置,以爱尔兰现有的造船能力,承建其中的12-15艘不成问题,其余则通过技术授权或联合建造等有偿方式在其他国家的造船厂进行建造。
(ps:斜角飞行甲板分为两部分,舰前部直甲板为起飞区,后半部斜角甲板为着舰区,斜直相交处形成三角形停机区,其优点是舰载机起飞和降落可同时进行,且当着舰飞机未能钩住拦阻索时,可马上拉起复飞而不至于与前甲板停放的飞机相撞)
此次与“芬尼亚”号一道抵达苏俄北方军事重镇摩尔曼斯克港的,还有一艘轻巡洋舰、四艘驱逐舰以及一艘补给舰,所有舰艇无一例外悬挂着新联合王国那面以绿白黄三色为底衬、凯尔特红龙为图案的旗帜。它们此行名义上是军事访问交流,“顺捎”护送访问苏俄的约阿希姆一世陛下归国。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距离“芬尼亚”号泊位几公里的穹顶式半封闭船坞里,苏俄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正处于主体建造阶段。按最初的建造方案,这艘代号的中型航母应该在1947年元旦服役,但恰恰是因为“芬尼亚”号的面世,让苏俄海军高层意识到自己的航母还未下水就已落伍,他们果断叫停了这艘航母的主体建造,以便对原先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使之成为一艘跟得上技术潮流的新式航母。
对于此前完全没有航母设计建造经验的苏俄海军来说,一上来就要造具备各种现代化元素的中型航母,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他们早期的合作对象是军用造船技术处于欧洲领先地位的意大利。意大利人虽然身处西方同盟国阵营,但对德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由日耳曼人统治的国家无甚好感,所以他们的原则是收钱办事,不问政治,只要苏俄政府拿得出足够的现金或现货,他们可以把本**队都还没来得及用上的新技术予以转让,并且派出他们的专家顾问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这种“大公无私”的国际精神使苏俄的航母项目在起步阶段受益颇多,而斜角飞行甲板是前所未有的全新设计,意大利人学习消化并纳为己用所需要的时间并不比俄国人自行研究短。所以,苏俄海军一面组织技术团队进行攻关,一面向爱尔兰寻求帮助。尽管跟俄国人在北欧海域发生过不愉快的军事对峙,爱尔兰政府从未视之为海上劲敌不是不屑,而是不愿与之为敌,所以在跟苏俄方面进行接洽之后,他们很快开出了一个对方心理上能够承受的交易条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苏俄政府最终以价值200万马克的铜、铁矿石,换来了爱尔兰利默里克造船厂在航母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夏树抵达摩尔曼斯克港之前,帮助苏俄海军修改航母设计方案的爱尔兰技术团队已在此地呆了三个多星期,通过大量的技术性测算和比例模型测试,基本确定了修改方案,较苏俄海军预计时间缩短了半个月。爱尔兰工程师以他们的勤奋敬业赢得了俄国同行的尊敬,相较之下,某些意大利工程师的散漫拖沓在国际上早已是恶名昭彰……
抵达摩尔曼斯克港的第二天,夏树一行便在斯维尔德洛夫等苏俄领导人的陪同下前往那座拥有巨大穹顶的船坞访问。俄国人之所以耗费巨资建造这样一个半封闭的船坞,首要的考虑倒不是保密,而是北方的恶劣天气。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是因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它地处北极圈,一年到头有七八个月的平均气温是在零度以下,俄国人固然是以彪悍而闻名,但即便造船工人能够顶着严寒坚持户外工作,在持续风雪天气,造船进度和施工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摩尔曼斯克造船厂建造一艘舰艇所耗时间,通常要比美国人建造同等吨位舰艇慢约70%,而加装人工穹顶并配齐造船设施的半封闭船坞,基本上能够达到跟德国人相当的效率。
呈现在夏树一行人眼前的苏俄航母,舰身基本完成,舰岛已见轮廓,飞行甲板铺设了一大半。在外行眼里,这堆未加涂装的钢铁虽气势磅礴,但毫无美感可言,而在夏树这种阅舰无数、深谙其道的专家看来,建造当中的舰艇好比身无寸缕的女子,妖娆曲线尽收眼底。当然了,那些受派前来的爱尔兰工程师们虽说跟造船厂签署了保密协议,但当职业道德与国防安全只能二选一的时候,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苏俄政府在决定向爱尔兰寻求帮助的时候,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把在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放在第一位,而将航母性能的保密性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
造访苏俄之前,夏树已对苏俄第一艘航母的建造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如今得以近距离观察,对它的状况所知已有十之七八。即便装备了斜角飞行甲板,这艘苏俄航母的技术水平也顶多算是二代半跟三代初的“芬尼亚”号差距明显,但不管怎么说,从零直接到二代半着实不易。透过斯维尔德洛夫、布勃诺夫乃至于那位并非池中之物的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出俄国人对海洋的向往,以及他们不甘于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二流强国角色的那种自尊和自信。
在穹顶船坞的尽头,夏树停步远眺,偌大的港湾之中,有个看似不起眼的码头,那里集中停泊着好些“黑鱼”。在旧时空的历史上,苏联和俄罗斯建造过不少名头响亮的潜艇,阿尔法、台风、阿库拉、北风之神,它们以某些领域的尖端性能以及令人畏惧的威慑力而闻名,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苏联和俄罗斯海军手中最为锋利的剑。就战略处境和国防实力而言,重点发展潜艇确实是俄国人迫不得已的出路。区区一艘航母就算非常圆满的建成服役了,且不说到它真正形成战斗力还需要多长时间,单纯以数据论,它的出现改变不了苏俄在周边任何一个海区的实力排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苏俄海军所能够依靠的大腿依然是陆基航空兵和潜艇部队……
夏树望见的那群“黑鱼”当中,有四条堪称是苏俄海军的“镇海之宝”,它们也是这个时代俄国人极少数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海军装备。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它们都只有k这样一个简单的级别代号,它们没有各自单独的舰名,仅被冠以k1-k4的战术编号,但它们却是“基洛夫”号之后西方国家最关注的苏俄舰艇。
相比于德、美、日三强一级潜艇动辄建造二三十艘的规模,一个级别只建造四艘很不起眼,可没有哪个国家、哪支海军敢于小瞧这四艘k级潜艇。在这个大多数现役潜艇的水下航速不超过10节的时代,k级能够以164节的速度进行水下冲刺,而且经济航速下的水下续航力高达240海里,为普通潜艇的四到五倍,完全可以称得上是aip潜艇(即使用不依赖空气推进发动机作为动力的潜艇)的早期作品。
在40年代中期,苏俄的工业和军事科技跟世界顶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造船工业的基础不算薄弱,但整个二三十年代,苏俄的战略重心都在陆地和天空,用于海军建设的投入少得可怜。就比如说跟英国合作建造的基洛夫级大型巡洋舰,它们在苏俄国内被视为海军王牌战舰、海上作战利器,长期活跃于欧洲海域,是欧洲各国报刊新闻里的“常客”,但投入远东战场之后,很快就被日本海军给干脆利落地击沉了。意识到发展水面舰艇投入大、见效慢,苏俄海军遂确立了优先建设海航和潜艇部队的战略规划,k级潜艇便是第三个“海军五年计划”的杰出作品。
尽管在国际海军领域的权威人士们眼里,苏俄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想要搞出建造水下高速潜艇所必须的“闭式循环推进系统”简直是异想天开,但凭着舰艇工程师们的聪明才智和钻研精神,再加上情报部门从欧美国家那里搞来的一些技术资料和技术设备,摩尔曼斯克造船厂研发部门于1943年完成了k级潜艇的理论验证工作仅仅比德国和爱尔兰联合研究机构慢了10个月,领先于美、日、意这三个传统的海军强国。到了1944年初,苏日战争正展开新一轮角逐,苏俄军队已有取胜迹象,但是想要彻底击败日本军队,尚需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苏俄二号人物布勃诺夫又一次率领庞大的代表团遍访欧美,利用西方国家积极压制日本扩张的心态,谋求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援助。正是这次出访,使苏俄获得了德国克虏伯研发生产的新型高强度钢材,为k级潜艇的建造夯实了物质基础。在设计和建造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第一艘k级潜艇于1945年4月建成,建造周期仅为15个月又10天,另外三艘则分别于6月、8月、11月完工。
建成服役的k级“水下高速潜艇”,排水量为水面1870吨,水下2410吨,海上自持周期为45天,最大可达60天,水面续航力为18000海里,水下续航力300海里,具备深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展开作战活动的能力,安全潜航深度达到100米,较普通潜艇增加了一倍,而作为深度最大的边缘海,巴伦支海的平均深度为229米(一般的边缘海平均深度在百米左右),这种地理条件正适合水下它们施展功力。武器方面,k级装备533毫米鱼雷发射管8具,搭载鱼雷22枚,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水下航行速度,该级潜艇仅在指挥塔后部安装了两门25毫米机关炮,一旦遇到敌方反潜飞机,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逃据情报显示,苏俄海军潜艇部队紧急下潜的训练标准是90秒,即从发现敌机到潜艇完全入水耗时不超过一分半钟,而k级潜艇的训练标准是30秒!
(ps:斜角飞行甲板分为两部分,舰前部直甲板为起飞区,后半部斜角甲板为着舰区,斜直相交处形成三角形停机区,其优点是舰载机起飞和降落可同时进行,且当着舰飞机未能钩住拦阻索时,可马上拉起复飞而不至于与前甲板停放的飞机相撞)
此次与“芬尼亚”号一道抵达苏俄北方军事重镇摩尔曼斯克港的,还有一艘轻巡洋舰、四艘驱逐舰以及一艘补给舰,所有舰艇无一例外悬挂着新联合王国那面以绿白黄三色为底衬、凯尔特红龙为图案的旗帜。它们此行名义上是军事访问交流,“顺捎”护送访问苏俄的约阿希姆一世陛下归国。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距离“芬尼亚”号泊位几公里的穹顶式半封闭船坞里,苏俄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正处于主体建造阶段。按最初的建造方案,这艘代号的中型航母应该在1947年元旦服役,但恰恰是因为“芬尼亚”号的面世,让苏俄海军高层意识到自己的航母还未下水就已落伍,他们果断叫停了这艘航母的主体建造,以便对原先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使之成为一艘跟得上技术潮流的新式航母。
对于此前完全没有航母设计建造经验的苏俄海军来说,一上来就要造具备各种现代化元素的中型航母,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他们早期的合作对象是军用造船技术处于欧洲领先地位的意大利。意大利人虽然身处西方同盟国阵营,但对德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由日耳曼人统治的国家无甚好感,所以他们的原则是收钱办事,不问政治,只要苏俄政府拿得出足够的现金或现货,他们可以把本**队都还没来得及用上的新技术予以转让,并且派出他们的专家顾问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这种“大公无私”的国际精神使苏俄的航母项目在起步阶段受益颇多,而斜角飞行甲板是前所未有的全新设计,意大利人学习消化并纳为己用所需要的时间并不比俄国人自行研究短。所以,苏俄海军一面组织技术团队进行攻关,一面向爱尔兰寻求帮助。尽管跟俄国人在北欧海域发生过不愉快的军事对峙,爱尔兰政府从未视之为海上劲敌不是不屑,而是不愿与之为敌,所以在跟苏俄方面进行接洽之后,他们很快开出了一个对方心理上能够承受的交易条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苏俄政府最终以价值200万马克的铜、铁矿石,换来了爱尔兰利默里克造船厂在航母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夏树抵达摩尔曼斯克港之前,帮助苏俄海军修改航母设计方案的爱尔兰技术团队已在此地呆了三个多星期,通过大量的技术性测算和比例模型测试,基本确定了修改方案,较苏俄海军预计时间缩短了半个月。爱尔兰工程师以他们的勤奋敬业赢得了俄国同行的尊敬,相较之下,某些意大利工程师的散漫拖沓在国际上早已是恶名昭彰……
抵达摩尔曼斯克港的第二天,夏树一行便在斯维尔德洛夫等苏俄领导人的陪同下前往那座拥有巨大穹顶的船坞访问。俄国人之所以耗费巨资建造这样一个半封闭的船坞,首要的考虑倒不是保密,而是北方的恶劣天气。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是因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它地处北极圈,一年到头有七八个月的平均气温是在零度以下,俄国人固然是以彪悍而闻名,但即便造船工人能够顶着严寒坚持户外工作,在持续风雪天气,造船进度和施工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摩尔曼斯克造船厂建造一艘舰艇所耗时间,通常要比美国人建造同等吨位舰艇慢约70%,而加装人工穹顶并配齐造船设施的半封闭船坞,基本上能够达到跟德国人相当的效率。
呈现在夏树一行人眼前的苏俄航母,舰身基本完成,舰岛已见轮廓,飞行甲板铺设了一大半。在外行眼里,这堆未加涂装的钢铁虽气势磅礴,但毫无美感可言,而在夏树这种阅舰无数、深谙其道的专家看来,建造当中的舰艇好比身无寸缕的女子,妖娆曲线尽收眼底。当然了,那些受派前来的爱尔兰工程师们虽说跟造船厂签署了保密协议,但当职业道德与国防安全只能二选一的时候,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苏俄政府在决定向爱尔兰寻求帮助的时候,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把在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放在第一位,而将航母性能的保密性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
造访苏俄之前,夏树已对苏俄第一艘航母的建造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如今得以近距离观察,对它的状况所知已有十之七八。即便装备了斜角飞行甲板,这艘苏俄航母的技术水平也顶多算是二代半跟三代初的“芬尼亚”号差距明显,但不管怎么说,从零直接到二代半着实不易。透过斯维尔德洛夫、布勃诺夫乃至于那位并非池中之物的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出俄国人对海洋的向往,以及他们不甘于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二流强国角色的那种自尊和自信。
在穹顶船坞的尽头,夏树停步远眺,偌大的港湾之中,有个看似不起眼的码头,那里集中停泊着好些“黑鱼”。在旧时空的历史上,苏联和俄罗斯建造过不少名头响亮的潜艇,阿尔法、台风、阿库拉、北风之神,它们以某些领域的尖端性能以及令人畏惧的威慑力而闻名,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苏联和俄罗斯海军手中最为锋利的剑。就战略处境和国防实力而言,重点发展潜艇确实是俄国人迫不得已的出路。区区一艘航母就算非常圆满的建成服役了,且不说到它真正形成战斗力还需要多长时间,单纯以数据论,它的出现改变不了苏俄在周边任何一个海区的实力排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苏俄海军所能够依靠的大腿依然是陆基航空兵和潜艇部队……
夏树望见的那群“黑鱼”当中,有四条堪称是苏俄海军的“镇海之宝”,它们也是这个时代俄国人极少数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海军装备。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它们都只有k这样一个简单的级别代号,它们没有各自单独的舰名,仅被冠以k1-k4的战术编号,但它们却是“基洛夫”号之后西方国家最关注的苏俄舰艇。
相比于德、美、日三强一级潜艇动辄建造二三十艘的规模,一个级别只建造四艘很不起眼,可没有哪个国家、哪支海军敢于小瞧这四艘k级潜艇。在这个大多数现役潜艇的水下航速不超过10节的时代,k级能够以164节的速度进行水下冲刺,而且经济航速下的水下续航力高达240海里,为普通潜艇的四到五倍,完全可以称得上是aip潜艇(即使用不依赖空气推进发动机作为动力的潜艇)的早期作品。
在40年代中期,苏俄的工业和军事科技跟世界顶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造船工业的基础不算薄弱,但整个二三十年代,苏俄的战略重心都在陆地和天空,用于海军建设的投入少得可怜。就比如说跟英国合作建造的基洛夫级大型巡洋舰,它们在苏俄国内被视为海军王牌战舰、海上作战利器,长期活跃于欧洲海域,是欧洲各国报刊新闻里的“常客”,但投入远东战场之后,很快就被日本海军给干脆利落地击沉了。意识到发展水面舰艇投入大、见效慢,苏俄海军遂确立了优先建设海航和潜艇部队的战略规划,k级潜艇便是第三个“海军五年计划”的杰出作品。
尽管在国际海军领域的权威人士们眼里,苏俄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想要搞出建造水下高速潜艇所必须的“闭式循环推进系统”简直是异想天开,但凭着舰艇工程师们的聪明才智和钻研精神,再加上情报部门从欧美国家那里搞来的一些技术资料和技术设备,摩尔曼斯克造船厂研发部门于1943年完成了k级潜艇的理论验证工作仅仅比德国和爱尔兰联合研究机构慢了10个月,领先于美、日、意这三个传统的海军强国。到了1944年初,苏日战争正展开新一轮角逐,苏俄军队已有取胜迹象,但是想要彻底击败日本军队,尚需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苏俄二号人物布勃诺夫又一次率领庞大的代表团遍访欧美,利用西方国家积极压制日本扩张的心态,谋求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援助。正是这次出访,使苏俄获得了德国克虏伯研发生产的新型高强度钢材,为k级潜艇的建造夯实了物质基础。在设计和建造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第一艘k级潜艇于1945年4月建成,建造周期仅为15个月又10天,另外三艘则分别于6月、8月、11月完工。
建成服役的k级“水下高速潜艇”,排水量为水面1870吨,水下2410吨,海上自持周期为45天,最大可达60天,水面续航力为18000海里,水下续航力300海里,具备深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展开作战活动的能力,安全潜航深度达到100米,较普通潜艇增加了一倍,而作为深度最大的边缘海,巴伦支海的平均深度为229米(一般的边缘海平均深度在百米左右),这种地理条件正适合水下它们施展功力。武器方面,k级装备533毫米鱼雷发射管8具,搭载鱼雷22枚,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水下航行速度,该级潜艇仅在指挥塔后部安装了两门25毫米机关炮,一旦遇到敌方反潜飞机,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逃据情报显示,苏俄海军潜艇部队紧急下潜的训练标准是90秒,即从发现敌机到潜艇完全入水耗时不超过一分半钟,而k级潜艇的训练标准是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