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歌罢,以王安石为首的一篇《明妃曲》,是直接将大家从豪情万丈的边塞战场,拉回到了对于昭君出塞的无限同情之中,由此抒发了对于夷狄的愤懑,对于国家的哀婉。

    词中的‘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

    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

    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

    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何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

    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

    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

    于是他借这首诗来表达对于这些可怜女子的同情,想借此唤醒国人的自强之心,堂堂华夏大国,千万别再被夷狄欺负了,重演汉唐时和亲的悲剧。

    虽然现在和亲很少,但是,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变成了岁币,用岁币代替公主,向夷狄换取和平,这一样是可耻的。

    要知道,此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是让得国威大损,让无数心怀社稷的文人志士为之愤懑,更对国家的软弱无能痛心疾首。

    特别是自景祐年间(104—108)以来,“西(夏)事尤棘”。

    当时有许多在宋朝不得志的家伙,就转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

    于是王安石也借汉言宋,想到明妃,通过明妃与之对比,来表达对于这些卖主求荣,背叛国家的小人的讥讽和蔑视。

    因此这首诗写的是真的好,所有人都深受触动,虽然这首《明妃曲》并没有像其他边塞诗那样豪情万丈,通过豪迈悲壮的词句来表达对于国家的爱。

    但是边塞诗不一定就要豪情万丈,也可以柔情万丈,同样达到强烈的感人效果,唤醒大家的爱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