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说到关于优伶活动对戏曲本身发展风貌的影响,在孙崇涛和徐宏图两人的《戏曲优伶史》一书对这一问题尤其关注。
怎么说呢,如对两宋诸色伎艺人、金元行院与路岐和元明戏文子弟在表演、剧目等方面的创造为戏曲发展作出的贡献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需要说明,尤其是在论及明代传奇优伶时认为明代诸腔剧伶在竞演中为了取胜,纷纷在剧目、音乐和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昆、弋诸腔互相吸收彼此长处,极大地推动了传奇戏曲的发展和提高。
包括相关论文亦有两篇,像是张大新的《金政权南迁与北杂剧的成熟》一文,文中作者认为北曲杂剧是在金政权南迁汴梁后逐渐趋向成熟的,贞祐年间金政权南迁汴京,使委顿百年的戏剧之都再度焕发生机。
而在动荡岁月中沦落社会底层的文人才士与乐工优伶的密切合作使得北曲杂剧迅速进入成熟阶段。
另有季国平的《元大都的戏剧文化》一文,亦谈到元大都优伶的活动对其成为元杂剧中心的重要影响力。
关于优伶作为文化现象本身对戏曲特性形成的影响,有周飞《试论中国戏曲虚拟性的成因》一文,其将戏曲舞台形成虚拟性特征的原因部分地归于民间戏班的活动方式。
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点,首先民间班社四处流动,依靠走江湖而卖艺糊口,这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会造成累赘。
其次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优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低下决定了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而一旦没有经济的后顾之忧,艺人将极尽布置舞台布景、砌末之能事,以获得观赏者的青睐。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明清宫廷戏曲砌末的不胜枚举、以奇制胜。
再次,民间戏班最直接的演出目的就是赢利,他们需要在任何场所都能尽快进入演出状态,如宋元路歧在街头“撂地作场”,不允许他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条件搭建复杂的布景。
由此,优伶的活动对戏曲的进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各种题材文学作品中对他们行状的记述亦不在少数,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亦有所研究。
其中代表性的著作便是台湾学者康来新1980年发表的《从滑稽到梨香院——伶人文学析论》,其中《文献史料中的伶人》、《盛唐与晚明的伶人文学》与《戏曲文学里的伶人生涯》等章节从各个角度对伶人文学进行了析论。
特别是对《红楼梦》中优伶形象的研究一直十分闹热。
康来新书的末二章《关于梨园的写作路径——红楼-戏曲-伶人》及《红楼梦里的伶人群像》均围绕此展开论述,描绘了梨香院的女伶世界、王府戏班的琪官、客串的柳湘莲,论述了其优人优事的文学运用以及“如戏”、“如梦”的主题表达。
怎么说呢,如对两宋诸色伎艺人、金元行院与路岐和元明戏文子弟在表演、剧目等方面的创造为戏曲发展作出的贡献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需要说明,尤其是在论及明代传奇优伶时认为明代诸腔剧伶在竞演中为了取胜,纷纷在剧目、音乐和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昆、弋诸腔互相吸收彼此长处,极大地推动了传奇戏曲的发展和提高。
包括相关论文亦有两篇,像是张大新的《金政权南迁与北杂剧的成熟》一文,文中作者认为北曲杂剧是在金政权南迁汴梁后逐渐趋向成熟的,贞祐年间金政权南迁汴京,使委顿百年的戏剧之都再度焕发生机。
而在动荡岁月中沦落社会底层的文人才士与乐工优伶的密切合作使得北曲杂剧迅速进入成熟阶段。
另有季国平的《元大都的戏剧文化》一文,亦谈到元大都优伶的活动对其成为元杂剧中心的重要影响力。
关于优伶作为文化现象本身对戏曲特性形成的影响,有周飞《试论中国戏曲虚拟性的成因》一文,其将戏曲舞台形成虚拟性特征的原因部分地归于民间戏班的活动方式。
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点,首先民间班社四处流动,依靠走江湖而卖艺糊口,这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会造成累赘。
其次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优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低下决定了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而一旦没有经济的后顾之忧,艺人将极尽布置舞台布景、砌末之能事,以获得观赏者的青睐。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明清宫廷戏曲砌末的不胜枚举、以奇制胜。
再次,民间戏班最直接的演出目的就是赢利,他们需要在任何场所都能尽快进入演出状态,如宋元路歧在街头“撂地作场”,不允许他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条件搭建复杂的布景。
由此,优伶的活动对戏曲的进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各种题材文学作品中对他们行状的记述亦不在少数,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亦有所研究。
其中代表性的著作便是台湾学者康来新1980年发表的《从滑稽到梨香院——伶人文学析论》,其中《文献史料中的伶人》、《盛唐与晚明的伶人文学》与《戏曲文学里的伶人生涯》等章节从各个角度对伶人文学进行了析论。
特别是对《红楼梦》中优伶形象的研究一直十分闹热。
康来新书的末二章《关于梨园的写作路径——红楼-戏曲-伶人》及《红楼梦里的伶人群像》均围绕此展开论述,描绘了梨香院的女伶世界、王府戏班的琪官、客串的柳湘莲,论述了其优人优事的文学运用以及“如戏”、“如梦”的主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