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先生,这次重返戛纳是否想要再拿一座金棕榈?”

    “阿德里安先生,你对自己这部参赛作品评价如何?你对两位主演妮可?基德曼以及……娜奥米?沃茨评价如何?”

    在车门打开,穿着西服戴着墨镜的男子走下来后,四周顿时响起了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以及各种口音的问话声。酒店之外堆满了拥挤的人群,他们个个拿着长枪短炮,拼命往上挤着,光是记者就快把这里堵死了,由此可见阿德里安受关注的程度有多么大了。

    阿德里安并没有说话,只是面带微笑在保镖和酒店侍者的保护下走进了酒店大堂,记者们失望之余当即又将镜头对准了从后面两辆车上下来的两位女士,尽管他们不认识娜奥米,但妮可却是分辨得出来的,于是又一拥而上想要继续问话,可惜两位女性也同样面带微笑不回答问题,除了拍了无数张照片外,记者们几乎一无所获。

    但这又怎么会难道这些无冕之王?第二天欧洲各国的报纸上刊登出了各式各样的文章。

    “奇迹导演在时隔6年之后再次来到了戛纳,我们应该欢迎他才是,这几年当中,他的电影越来越偏商业化,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让人惊艳的感觉,相信他也在为此苦恼,所以才又带着最新的作品来了这里,希望他能在远离好莱坞的时候重新找到想要的东西,我们都期待他能制作出更好的更让人深刻思考的好电影。”这是《解放报》的报道,带着法国人一贯的高傲和自以为是。

    法国人发明了电影,掀起了***潮运动,所以在他们眼中,自己就是要高人一等,这种浓浓的优越感让他们面对别的国家的电影人时总是将下巴抬得高高的,哪怕他很谦卑的对你说着恭维的话。评论起作品来,只要不符合他们的观点,也总是毫不客气的批评,尽管全世界的电影市场基本被好莱坞所占据。

    但阿德里安同时还是美国的传媒新贵,在好莱坞没人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这样一个大人物再次前来参加戛纳,而且还在几年前拿到了金棕榈大奖,还是要说些好话的,所以就有了上面那篇文章,既然夸赞了阿德里安更吹捧了自己。

    不过也不是没人冷嘲热讽,在《世界报》上就有这样一篇文章:“我不看好他的新作,从简介上看这是个发生在好莱坞的悬疑惊悚故事,尽管我们可以说,正是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人有了灵感,但为什么要局限在好莱坞呢?之前他的几部作品,至少在95年之前,都是信手拈来有着天马行空的构思,为什么现在却不行了?很简单,他在好莱坞已经功成名就,不需要再投入太多的精力和热情,否则又怎么会有《勇敢的心》这样在历史上不过关的让人好笑的作品?”

    很显然,这位作者在不满,不满什么?除了被勾走的苏菲?玛索还能有什么!尽管她几乎没有获得过什么荣誉,但在法国男人心中,是非常值得追捧的***,可阿德里安用一部《勇敢的心》将她勾引到了好莱坞,他们怎么高兴得起来?

    “阿德里安?科威尔又一参加了戛纳电影节,6年前的《低俗小说》中莫妮卡?贝鲁奇那段性感的舞蹈都还历历在目,可现在物是人非,他身边的缪斯已经换成了别人,但不知道到底是娜奥米?沃茨女士,还是妮可?基德曼女士。”

    “就在昨天,奇迹导演入住了戛纳的莫凯斯酒店,同时入住的还有新作的两位女主角娜奥米?沃茨以及,目前正和汤姆?克鲁斯离婚的妮可?基德曼,晚些时分,有人看到他在酒店的餐厅当中和两位女士共进晚餐,举止亲密。”

    上面两则报道一则来自于意大利的《晚邮报》,而另一则来自于英国的《太阳报》,内容差不多但高下里判,意大利不愧是和法国起名的“浪漫”国度,如此描述既若有所示又让人联想浮翩。而英国的小报就太过直白,为八卦而八卦,不过他们本来就这样,想要吸引眼球,就要用震撼的标题和直白的内容,那些爱好八卦的民众才不会管缪斯是什么,只要告诉他们,某个和丈夫正在离婚的有夫之妇正和某个知名的花花公子风流快活,他们就不会不掏钱。

    “这让人很不明白,按阿德里安以往的记录,去年同时制作的两部电影至少应该完成了一部,可为什么不用这两部中的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而要用才刚不久完成的最新的作品呢?难道说阿德里安认为人们暂时欣赏不了以莎士比亚或者伊丽莎白一世做题材的电影吗?”这是在《泰晤士报》上一位专栏作家的文章,充满了相当的怨念。

    这也代表了大部分英国评论家的态度,他们都非常的不高兴。在阿德里安将带新作参加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消息传出来后,很多人都以为会是他去年制作的三部未上映中的一部,戛纳有个规定,参赛的电影必须是在电影节上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