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政和三年十二月初,天津市。

    虽然界河已经封冻,但是天津市街头,仍然一如既往的熙熙攘攘。天津市民们穿着羊毛编成的或者填装了棉花的冬装,在街头摩肩接踵的涌动。还有不少来自异邦的旅人客商,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在街道上一边走着,一边东张西望。也是一道天津市特有的风景线。

    现在的天津无疑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座城市是不拒绝任何远来之客的。

    来自大宋、大辽、草原、金国、高丽、安南、大理、吐蕃、西域、南洋、天竺,甚至极远的大食、波斯、西奈、罗马的客商,都在这座位于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交汇点的,犹如梦幻一般的大都市中寻找着发财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顺便一提,天津市有不少鼓励技术创新,奖励发明的办法,比如发放奖金,授予专利权(通过行会执行)等。同时也鼓励盗版抄袭外部独有技术。比如为“玻璃”、“乌兹钢”等外国先进技术开出了高额格赏。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收获,有一些来自天竺、开罗、波斯、大马士革的玻璃工匠和铁匠成为了新天津人。带来了比较成熟的坩埚炼铁和用手工吹筒法制造玻璃的工艺。

    除了客商和工匠,还有远道而来的学者、武士,倡优、僧道,甚至还有避难的政客和贵族,都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第二家乡。

    现在的天津,隐约已经有了昔日大唐帝国鼎盛时代的长安城的风范。

    哦,实际上,除了人口比不上长安,天津市的其他方面,比如手工业生产,商业环境,交通,法律制度,学术研究等等,全都远远超过了大唐帝都。

    如果单纯从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即将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首都的天津市,已经站在了华夏三千年历史的顶峰了,同时也站在了世界的顶峰!

    站在位于共和广场一角的执政府(很快就是元首宫了)大楼四层的大书房的窗台边,武好古正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一手缔造的城市。

    书房里面还坐着几个人,有何天然、章之凤、陆人嘉这三个法律专家,还有刚刚从燕山府赶来的赵佳人(他当了一段时间的燕山知府)。

    “执政,新一版《共和宪法》的草案已经按着您的意思起草完毕了。过于具体的条目,都已经归到《民法》、《刑法》、《公民法》、《议政法》、《官务法》这等小法中去了。《宪法》就以万民共约盟誓的方式,阐述了为何要废帝制行共和,规范了共和国官府、共和国公民、共和国平民间的权责,特别突出了官府为民和公民为国的理念……”

    正在说话的是主持《宪法》起草的章之凤。虽然他算得上律法方面的专家,也参与过幽州的立法工作。但是对于起草《宪法》这样的根本,还是没有一点儿经验,甚至连概念都是缺乏的。

    所以刚一开始的时候,他是照着《宋刑统》的办法,想搞一部包罗万象的法律。结果第一版《宪法》草案非常繁琐,零零碎碎的条文很多,像个大杂烩。

    不过随着一版一版的重修,以及《民法》、《刑法》、《公民法》、《议政法》、《官务法》这等小法相继开始起草。章之凤、何天然等人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