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从古至今,不过千人(1/4)
“可越听,越读,越觉得不对劲,越觉得整首诗深意满满。”
“然后我仔细的分析了整首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然后得出的结论如下,大家可以耐着性子听一听。”
苏羽琪眼睛大而有神,讲解起来一副专注的模样。
“这首诗特别容易懂。就是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射了进来,月光像是凝霜一样铺满了地面,诗人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明月,却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整首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还表达了思乡的情绪,如果单纯以此来评分的话,可能只能评大概八九十分。”
“但是,当我具体分析了整首诗的字眼后,却发现里边大有文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是什么?诗人肯定不会把半月或月牙称为明月的,所以很明显,这个明月是指月圆时候的大月亮。”
“再说后边的这个‘疑’字。疑,怀疑。代表着诗人不太确定的情绪。”
“什么时候是不太确定呢?说明诗人刚刚睡醒或者刚刚梦醒,这时候人的状态是处于朦胧状态的,看东西自然才会用这个‘疑’字。而外边月亮高挂,那诗人大概率不会是刚刚睡醒吧,所以我认为诗人是刚刚梦醒会更恰当一些。”
“第二句的最后一个霜字用的也很妙,大家初听只以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月光比喻成了凝霜。可实际上呢!?霜是只有秋天冬天才会有的,所以它还反应了当时的季节和时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后半段不仅和上半段前后呼应,又借景抒情。”
“从“疑是”到“举头”,又从“举头”到“低头”,恰好勾勒出了诗人梦醒后的一系列行为动作。从诗人的动作进行一步步推进,最后表明出思念家乡的主题。”
“我们正常人思念家乡往往都是在重大节日才会思念的,比如春节,中秋节等。而上文我提过,诗人说月光像霜,而霜是只有秋天才有的,再加上明月指月圆时候的大月亮,因此我可以判定,这首诗作于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
“我可以想象的到,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身处一个孤单无依之地,又恰是中秋时节,恰是看到一轮皎洁明月,最终做出了这样一首思乡的诗。”
“初听时,我只是感觉一般。但现在分析之后,却觉得这首诗真不一般。”
“然后我仔细的分析了整首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然后得出的结论如下,大家可以耐着性子听一听。”
苏羽琪眼睛大而有神,讲解起来一副专注的模样。
“这首诗特别容易懂。就是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射了进来,月光像是凝霜一样铺满了地面,诗人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明月,却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整首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还表达了思乡的情绪,如果单纯以此来评分的话,可能只能评大概八九十分。”
“但是,当我具体分析了整首诗的字眼后,却发现里边大有文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是什么?诗人肯定不会把半月或月牙称为明月的,所以很明显,这个明月是指月圆时候的大月亮。”
“再说后边的这个‘疑’字。疑,怀疑。代表着诗人不太确定的情绪。”
“什么时候是不太确定呢?说明诗人刚刚睡醒或者刚刚梦醒,这时候人的状态是处于朦胧状态的,看东西自然才会用这个‘疑’字。而外边月亮高挂,那诗人大概率不会是刚刚睡醒吧,所以我认为诗人是刚刚梦醒会更恰当一些。”
“第二句的最后一个霜字用的也很妙,大家初听只以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月光比喻成了凝霜。可实际上呢!?霜是只有秋天冬天才会有的,所以它还反应了当时的季节和时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后半段不仅和上半段前后呼应,又借景抒情。”
“从“疑是”到“举头”,又从“举头”到“低头”,恰好勾勒出了诗人梦醒后的一系列行为动作。从诗人的动作进行一步步推进,最后表明出思念家乡的主题。”
“我们正常人思念家乡往往都是在重大节日才会思念的,比如春节,中秋节等。而上文我提过,诗人说月光像霜,而霜是只有秋天才有的,再加上明月指月圆时候的大月亮,因此我可以判定,这首诗作于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
“我可以想象的到,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身处一个孤单无依之地,又恰是中秋时节,恰是看到一轮皎洁明月,最终做出了这样一首思乡的诗。”
“初听时,我只是感觉一般。但现在分析之后,却觉得这首诗真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