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告诉杜士仪的那个耸人听闻大消息还没得到证实,韦礼特地来告诉他,别人打算告他交连太龘子的刁状也还暂时没动静,即便没有王翰醉酒之后的大嘴巴,但张说对中书侍郎崔沔的反击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胜局。
因为太行山以东各地从入春之后,就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旱,即便官员祈雨等等亦不见起效,再加上各地州县官员良莠不齐,此前又一度括田括户,本就人心浮动的山东各地一时更显躁动,就连河南府一带也人心不安。因而,中书令张说便言辞恳切地上书天子,以历来重京官轻外官,名臣云集于京畿之内,而外官却往往选人太滥为由,奏请于考选上上、中上等优秀京官之中,遴选能员充实地方,以安民心,以顺天意。
而且仿佛是生怕源乾曜跳出来和自己打擂台,他还盛赞了当初源乾曜拜相之后,把自己的儿子们全都由京官派出去任地方官的高尚节操,又举了自己当初从相州、岳州、荆州到幽州并州等各地任刺史的经历,大有没当过地方官的阅历,就绝不足以为高官宰相的意思。
身为天子的李隆基本来就对天灾心烦,也有意从京官中剔除一部分不顺眼的放到外官任上,而张说所言之中有不少都合乎他的心意,因而,他便大笔一挥慨然允准。即便看到张说把与其不睦的中书侍郎崔沔和礼部侍郎知制诰韩休也放到了出为刺史的行列中,他也连眼皮子都没眨一下。至少,张说主持政事堂这一年多来,与源乾曜一搭一档颇为默契,朝堂用人也称得上公允,排除一两个异己,还在他容忍之列
因而,当中书省按照圣意拟制书,在崔沔和韩休之外,就连新任黄门侍郎王丘以及另两位高官名臣都在出为刺史之列,上下一时为之哗然。这还不算,制书更令在京文武举荐或者自荐足堪为县令者,一时间候选者奔走相告,却是谁都不愿意去!即便县令之职最低也有七品,可那些偏远之地除却流外出身的杂职官,谁也不想去,即便山东并不偏远,可又哪里及得上长安附近这些京畿之县的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这雷声大,回应的雨点却寥寥的一片观望气氛之中。此前那仿佛只是虚惊一场的消息终于到了御前。正在梨园饶有兴致欣赏新派乐舞,甚至身前放着羯鼓,不时还按照节奏拍上一曲,甚至琢磨着是否要把宋瑕叫进宫来同乐的李隆基,当听到跪在身前的内侍禀告消息的时候,他的脸上一下子严霜密布。他几乎想都不想便把羯鼓往身边重重一搁,随即怒斥道:“为何不早报?”
“小人本以为,太龘子殿下乐于读书是好事……”那内侍耷拉着脑袋,双膝肩头都在微微颤抖,仿佛真的是惶恐到了极点,“谁知道今天太龘子殿下便命小人去问杜拾遗,借之前刘太史撰的《史通》。小人去过丽正书院之后,实在是觉得不妥,故而方才来禀告陛下。”
在李隆基看来,自己是最酷肖太宗李世民的。尽管没有李世民当初征战天下的战功,但他在唐隆政变中平了韦后之乱,而后又铲除了太平公主,逼了退位的父亲睿宗再不管国事。所以,他这个通过政变起家,同样是最初在名分上不占优势的天子,最最忌惮的就是东宫结党。故而他在册立李嗣谦,这个太龘子又渐渐长大之后,他对其的防范竟是非同一般的严密,甚至于在选妃上头也至今迟疑未决。
“很好,你们都很好!太龘子如此妄为,竟然不禀告于朕!”
李隆基脱手掷出了手中的黄檀杖,眼看着那坚硬的木杖滚出了老远,他方才霍然站起身,余怒未消地说:“回紫宸殿!”
那内侍最初禀告的时候,因李隆基并未言语,台下梨园众人并未退避,尽管此人声音不大,可最终李隆基那怒吼却人人都听见了。见事涉太龘子,谁也不敢胡乱掺和,只有公孙大娘自幼习武,耳力异于常人,竟是听了个七七八八。知道事涉杜士仪,她不禁又是牵挂又是焦心,可她身隶宫籍,却是不可能随便出宫的,退回自己在梨园的那一处小宅院时,只能在屋子里团团转。过了好一会儿,外间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
“公孙大家,宁王请了陛下允准,今日是十八皇子寿辰,所以想请前往宁王宅中剑舞一曲。宁王说,正好新得宝剑一口,送来与公孙大家观瞻。”
公孙大娘正愁没借口出宫,闻听此言顿时眼睛一亮。她几乎毫不犹豫地上前去打开了门,见外间一个内侍满脸堆笑行过礼后,立时侧身让身后一个宫人捧了一把宝剑上来,她上前欣然接了在手,一按机簧抽出宝剑后,本打算二话不说就先赞是宝剑的她,登时眼睛大亮。伸出手指在那一泓秋水似的剑身上一搪,她信手挽了两个剑花,这才颔首道:“果然好剑!好,我这就去。”
十八皇子李清这一年正是五岁生辰。虽如今算的都是虚岁,但因为宁王和王妃元氏悉心哺育,他却一改之前一母同胞的哥哥姊姊无不早殇的情形,长得壮实可爱。他是皇子,却长在宁王身边,别人都摸不清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再加上群臣不得结交诸王驸马外戚,这寿宴办得并不奢华,只有岐王和玉真公主等诸王贵主送了寿礼,而亲自登门的只有闲来无事的玉真公主一个。
因而,见公孙大娘果然拿着此前宁王请人的宝剑到了,玉真公主不禁又惊又喜:“宁哥果然好面子!”
因为太行山以东各地从入春之后,就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旱,即便官员祈雨等等亦不见起效,再加上各地州县官员良莠不齐,此前又一度括田括户,本就人心浮动的山东各地一时更显躁动,就连河南府一带也人心不安。因而,中书令张说便言辞恳切地上书天子,以历来重京官轻外官,名臣云集于京畿之内,而外官却往往选人太滥为由,奏请于考选上上、中上等优秀京官之中,遴选能员充实地方,以安民心,以顺天意。
而且仿佛是生怕源乾曜跳出来和自己打擂台,他还盛赞了当初源乾曜拜相之后,把自己的儿子们全都由京官派出去任地方官的高尚节操,又举了自己当初从相州、岳州、荆州到幽州并州等各地任刺史的经历,大有没当过地方官的阅历,就绝不足以为高官宰相的意思。
身为天子的李隆基本来就对天灾心烦,也有意从京官中剔除一部分不顺眼的放到外官任上,而张说所言之中有不少都合乎他的心意,因而,他便大笔一挥慨然允准。即便看到张说把与其不睦的中书侍郎崔沔和礼部侍郎知制诰韩休也放到了出为刺史的行列中,他也连眼皮子都没眨一下。至少,张说主持政事堂这一年多来,与源乾曜一搭一档颇为默契,朝堂用人也称得上公允,排除一两个异己,还在他容忍之列
因而,当中书省按照圣意拟制书,在崔沔和韩休之外,就连新任黄门侍郎王丘以及另两位高官名臣都在出为刺史之列,上下一时为之哗然。这还不算,制书更令在京文武举荐或者自荐足堪为县令者,一时间候选者奔走相告,却是谁都不愿意去!即便县令之职最低也有七品,可那些偏远之地除却流外出身的杂职官,谁也不想去,即便山东并不偏远,可又哪里及得上长安附近这些京畿之县的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这雷声大,回应的雨点却寥寥的一片观望气氛之中。此前那仿佛只是虚惊一场的消息终于到了御前。正在梨园饶有兴致欣赏新派乐舞,甚至身前放着羯鼓,不时还按照节奏拍上一曲,甚至琢磨着是否要把宋瑕叫进宫来同乐的李隆基,当听到跪在身前的内侍禀告消息的时候,他的脸上一下子严霜密布。他几乎想都不想便把羯鼓往身边重重一搁,随即怒斥道:“为何不早报?”
“小人本以为,太龘子殿下乐于读书是好事……”那内侍耷拉着脑袋,双膝肩头都在微微颤抖,仿佛真的是惶恐到了极点,“谁知道今天太龘子殿下便命小人去问杜拾遗,借之前刘太史撰的《史通》。小人去过丽正书院之后,实在是觉得不妥,故而方才来禀告陛下。”
在李隆基看来,自己是最酷肖太宗李世民的。尽管没有李世民当初征战天下的战功,但他在唐隆政变中平了韦后之乱,而后又铲除了太平公主,逼了退位的父亲睿宗再不管国事。所以,他这个通过政变起家,同样是最初在名分上不占优势的天子,最最忌惮的就是东宫结党。故而他在册立李嗣谦,这个太龘子又渐渐长大之后,他对其的防范竟是非同一般的严密,甚至于在选妃上头也至今迟疑未决。
“很好,你们都很好!太龘子如此妄为,竟然不禀告于朕!”
李隆基脱手掷出了手中的黄檀杖,眼看着那坚硬的木杖滚出了老远,他方才霍然站起身,余怒未消地说:“回紫宸殿!”
那内侍最初禀告的时候,因李隆基并未言语,台下梨园众人并未退避,尽管此人声音不大,可最终李隆基那怒吼却人人都听见了。见事涉太龘子,谁也不敢胡乱掺和,只有公孙大娘自幼习武,耳力异于常人,竟是听了个七七八八。知道事涉杜士仪,她不禁又是牵挂又是焦心,可她身隶宫籍,却是不可能随便出宫的,退回自己在梨园的那一处小宅院时,只能在屋子里团团转。过了好一会儿,外间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
“公孙大家,宁王请了陛下允准,今日是十八皇子寿辰,所以想请前往宁王宅中剑舞一曲。宁王说,正好新得宝剑一口,送来与公孙大家观瞻。”
公孙大娘正愁没借口出宫,闻听此言顿时眼睛一亮。她几乎毫不犹豫地上前去打开了门,见外间一个内侍满脸堆笑行过礼后,立时侧身让身后一个宫人捧了一把宝剑上来,她上前欣然接了在手,一按机簧抽出宝剑后,本打算二话不说就先赞是宝剑的她,登时眼睛大亮。伸出手指在那一泓秋水似的剑身上一搪,她信手挽了两个剑花,这才颔首道:“果然好剑!好,我这就去。”
十八皇子李清这一年正是五岁生辰。虽如今算的都是虚岁,但因为宁王和王妃元氏悉心哺育,他却一改之前一母同胞的哥哥姊姊无不早殇的情形,长得壮实可爱。他是皇子,却长在宁王身边,别人都摸不清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再加上群臣不得结交诸王驸马外戚,这寿宴办得并不奢华,只有岐王和玉真公主等诸王贵主送了寿礼,而亲自登门的只有闲来无事的玉真公主一个。
因而,见公孙大娘果然拿着此前宁王请人的宝剑到了,玉真公主不禁又惊又喜:“宁哥果然好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