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岁月如梭,1945年到来了,我在纽约陪伴妻儿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节和新年假期,又回芝加哥探望了父母,作为大后方的美国本土一片祥和。但是在遥远的太平洋战场上依然战云密布,美日两国的海战和夺岛战役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以此同时,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也接近尾声,德国在东西方盟军的两面夹击下,难以招架,节节败退,胜负即将见分晓。
在家中休假的我,每天通过广播和报纸,都可以了解到各大战场上的最新的战况,我知道自己这次的假期不会太久,新的战斗任务即将到来,我随时等待着出征的命令。
妻子克莱尔的弟弟罗恩在101空降师服役,目前在欧洲前线打仗,家里人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到他的来信了,没有得到关于他的任何消息,一家人都为他的安危感到担忧。克莱尔告诉我,罗恩作为摩根家唯一的男丁和家族事业的继承人,岳父、岳母,以及他的三位姐姐都非常反对他服兵役上战场。当初罗恩报名参军实际上隐瞒家人先行后闻的行为。家人得知后木已成舟,无法挽回,因为此事岳父气得好几天没有和罗恩说一句话,后来还是我和克莱尔的订婚暂时打破了僵局,岳父才被迫接受了这样的既成事实,但始终无法原谅罗恩,父子俩的隔阂难以消除。
同样身为家中的独子,已经多次参加过战斗的我,非常理解摩根一家人的心情,战场上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随时可能丧命,我虽然多次化险为夷,幸运的从死亡的边缘捡回了一条命,但也是九死一生,我每次出征父母和妻子都是提心吊胆,为我安危感到担忧,我自己也不敢肯定幸运之神会不会一直眷顾我。
毫不夸张的说罗恩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幸运儿,他养尊处优,完全可以不用上战场,只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稳定继承家业,就可以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衣食无忧的过完一辈子,这样的优越条件是大多数年轻人可望而不及的。但他却偏偏选择了以身犯险,投笔从戎,投身到残酷的战争中去。
我虽然只是在我和克莱尔的订婚宴上和罗恩有一面之缘,没有深入的了解,但通过和他的短暂接触,我觉得他不仅是年纪比我轻,即便是和他同龄的小伙子相比,他也要单纯的多,这或许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关。他参军打仗是受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当时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征,强调个人的价值,自由奔放的思想,这在美国年轻人心目中是扎在了根的,一直以来美国的教育也很强调这种价值观。我认为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突出了个人的重要性,不突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强调个人力量而去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个人英雄主义在工作中往往表现为个性的张显,更包含有创造性的工作,以及企业员工勇于面对压力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好体现。所以这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世。
罗恩的社会阅历和对危险的预判远不及我,根本不知道战场上有多么危险,很难想象如果在战场上遭遇突发状况,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会如何应对......我非常佩服罗恩的勇气,但是在战争中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要想在战场上活下去,还必须学会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在危机时刻作出正确的判断,这都是我在以往战斗中总结出来的生存经验。
对岳父、岳母,以及克莱尔和她的两位姐姐来说,只有罗恩从战场上平安归来,他们心里的包袱才能卸下。作为摩根家最年轻的女婿,我一向是谨言慎行,对于小舅子罗恩的事,我也不好作出任何的评价,我心里非常清楚远近亲疏,我不会说一些不招人待见的话,最多就是去安慰他们,让他们放宽心,罗恩吉人自有天相,上帝会保佑他平安归来。
不知不觉,我的假期也结束了,我虽然对妻儿有些不舍,但作为军人我有自己的使命,我必须回归部队,继续参加战斗。
1945年1月14日一早,克莱尔怀抱着儿子威廉,亲自到机场为我送行,我们依依惜别,克莱尔热泪盈眶的向我挥手告别,我一身戎装,再次踏上了出征之路......这一次我乘飞机直奔夏威夷的海军陆战队基地,我们的部队已经在此集结,准备进攻下一个目标——硫磺岛。
硫磺岛(日语:硫黄岛,いおうじま,官方罗马拼音表记为Iōtō,但英语中仍习称为IwoJima)位于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群岛,面积20㎞2(8平方哩),目前由日本管辖,行政区划隶属于东京都(小笠原支厅)小笠原村。硫磺岛位于东京以南1080千米(24°47'2“N,141°18'46“E),南距关岛1130千米,几乎是东京和塞班岛的中间。全岛南北长约8千米,东西最宽4千米,最窄的地方只有800米,大约不到21㎞2,因为岛上覆盖着一层由于火山喷发造成的硫磺而得名。
进攻硫磺岛是我凭借前世记忆猜到的,虽然上级没有明确的告诉我行动目标,但通过我自己对二战历史的了解,1945年年初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略规划,这是必定要拿下的一个重要岛屿,战争的进程并没有因为我的穿越而发生改变,依然是按照原先的历史轨迹,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我回归部队后也参与到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范德格里夫特将军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十八任司令对我非常重视,我引起他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我在服役期间搞发明,研发出了两款性能不错的自行火炮,他觉得我在基层连队指挥战斗是大材小用、埋没人才,在征求了霍兰德·史密斯将军的意见后,他决定把我调到陆战三师的第三坦克团二营担任副营长,赋予我更大的权力,我的军衔还是少校,但我已经是海军陆战队最年轻的少校之一了。
当然离开原先的部队,我被调任陆战三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范德格里夫特将军想看看我提出的新坦克战术思想,在实战中的运用情况,看看我的指挥能力如何。因为之前,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次战役会议上阐述的新战术思想,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记忆犹新,一直想让我付诸于实践。当上副营长,我的压力比以前当连长要大得多,首先是自己手下的士兵人数增加了,指挥部队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大。
另外,就是我的直属上司保罗.琼斯中校是一个思想比较守旧的人,他四十多岁年纪,对我的新战略、战术思想,并不是十分赞同,他对我持怀疑态度,在他的眼中,海军陆战队的装甲部队和陆军装甲部队的职能不同,主要是我们面对的敌人坦克数量有限而且整体实力非常弱。不像在欧洲作战的陆军装甲部队会遭遇德国装甲部队那样强有力的对手。他固执的认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车部队不是战争的主角,而是夺岛登陆作战中的配角,只是充当步兵部队的火力支援任务,所发挥的作用和炮兵差不多,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们是流动的炮兵,跟随步兵向前推进。他坚持认为完全没必要在战术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维持现状最好。对于他的质疑我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进行驳斥,因为我心里非常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装甲部队的发展状况,在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海军陆战队的装甲部队,更没有想过未来有一天美国海军陆战队会发展成美国第四大的独立军种,参与二战以后美国参与的每一场重要战争......我不想跟保罗.琼斯中校做过多的解释,我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总有一天他会意识到海军陆战队的装甲部队在未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家中休假的我,每天通过广播和报纸,都可以了解到各大战场上的最新的战况,我知道自己这次的假期不会太久,新的战斗任务即将到来,我随时等待着出征的命令。
妻子克莱尔的弟弟罗恩在101空降师服役,目前在欧洲前线打仗,家里人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到他的来信了,没有得到关于他的任何消息,一家人都为他的安危感到担忧。克莱尔告诉我,罗恩作为摩根家唯一的男丁和家族事业的继承人,岳父、岳母,以及他的三位姐姐都非常反对他服兵役上战场。当初罗恩报名参军实际上隐瞒家人先行后闻的行为。家人得知后木已成舟,无法挽回,因为此事岳父气得好几天没有和罗恩说一句话,后来还是我和克莱尔的订婚暂时打破了僵局,岳父才被迫接受了这样的既成事实,但始终无法原谅罗恩,父子俩的隔阂难以消除。
同样身为家中的独子,已经多次参加过战斗的我,非常理解摩根一家人的心情,战场上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随时可能丧命,我虽然多次化险为夷,幸运的从死亡的边缘捡回了一条命,但也是九死一生,我每次出征父母和妻子都是提心吊胆,为我安危感到担忧,我自己也不敢肯定幸运之神会不会一直眷顾我。
毫不夸张的说罗恩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幸运儿,他养尊处优,完全可以不用上战场,只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稳定继承家业,就可以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衣食无忧的过完一辈子,这样的优越条件是大多数年轻人可望而不及的。但他却偏偏选择了以身犯险,投笔从戎,投身到残酷的战争中去。
我虽然只是在我和克莱尔的订婚宴上和罗恩有一面之缘,没有深入的了解,但通过和他的短暂接触,我觉得他不仅是年纪比我轻,即便是和他同龄的小伙子相比,他也要单纯的多,这或许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关。他参军打仗是受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当时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征,强调个人的价值,自由奔放的思想,这在美国年轻人心目中是扎在了根的,一直以来美国的教育也很强调这种价值观。我认为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突出了个人的重要性,不突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强调个人力量而去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个人英雄主义在工作中往往表现为个性的张显,更包含有创造性的工作,以及企业员工勇于面对压力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好体现。所以这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世。
罗恩的社会阅历和对危险的预判远不及我,根本不知道战场上有多么危险,很难想象如果在战场上遭遇突发状况,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会如何应对......我非常佩服罗恩的勇气,但是在战争中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要想在战场上活下去,还必须学会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在危机时刻作出正确的判断,这都是我在以往战斗中总结出来的生存经验。
对岳父、岳母,以及克莱尔和她的两位姐姐来说,只有罗恩从战场上平安归来,他们心里的包袱才能卸下。作为摩根家最年轻的女婿,我一向是谨言慎行,对于小舅子罗恩的事,我也不好作出任何的评价,我心里非常清楚远近亲疏,我不会说一些不招人待见的话,最多就是去安慰他们,让他们放宽心,罗恩吉人自有天相,上帝会保佑他平安归来。
不知不觉,我的假期也结束了,我虽然对妻儿有些不舍,但作为军人我有自己的使命,我必须回归部队,继续参加战斗。
1945年1月14日一早,克莱尔怀抱着儿子威廉,亲自到机场为我送行,我们依依惜别,克莱尔热泪盈眶的向我挥手告别,我一身戎装,再次踏上了出征之路......这一次我乘飞机直奔夏威夷的海军陆战队基地,我们的部队已经在此集结,准备进攻下一个目标——硫磺岛。
硫磺岛(日语:硫黄岛,いおうじま,官方罗马拼音表记为Iōtō,但英语中仍习称为IwoJima)位于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群岛,面积20㎞2(8平方哩),目前由日本管辖,行政区划隶属于东京都(小笠原支厅)小笠原村。硫磺岛位于东京以南1080千米(24°47'2“N,141°18'46“E),南距关岛1130千米,几乎是东京和塞班岛的中间。全岛南北长约8千米,东西最宽4千米,最窄的地方只有800米,大约不到21㎞2,因为岛上覆盖着一层由于火山喷发造成的硫磺而得名。
进攻硫磺岛是我凭借前世记忆猜到的,虽然上级没有明确的告诉我行动目标,但通过我自己对二战历史的了解,1945年年初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略规划,这是必定要拿下的一个重要岛屿,战争的进程并没有因为我的穿越而发生改变,依然是按照原先的历史轨迹,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我回归部队后也参与到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范德格里夫特将军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十八任司令对我非常重视,我引起他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我在服役期间搞发明,研发出了两款性能不错的自行火炮,他觉得我在基层连队指挥战斗是大材小用、埋没人才,在征求了霍兰德·史密斯将军的意见后,他决定把我调到陆战三师的第三坦克团二营担任副营长,赋予我更大的权力,我的军衔还是少校,但我已经是海军陆战队最年轻的少校之一了。
当然离开原先的部队,我被调任陆战三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范德格里夫特将军想看看我提出的新坦克战术思想,在实战中的运用情况,看看我的指挥能力如何。因为之前,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次战役会议上阐述的新战术思想,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记忆犹新,一直想让我付诸于实践。当上副营长,我的压力比以前当连长要大得多,首先是自己手下的士兵人数增加了,指挥部队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大。
另外,就是我的直属上司保罗.琼斯中校是一个思想比较守旧的人,他四十多岁年纪,对我的新战略、战术思想,并不是十分赞同,他对我持怀疑态度,在他的眼中,海军陆战队的装甲部队和陆军装甲部队的职能不同,主要是我们面对的敌人坦克数量有限而且整体实力非常弱。不像在欧洲作战的陆军装甲部队会遭遇德国装甲部队那样强有力的对手。他固执的认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车部队不是战争的主角,而是夺岛登陆作战中的配角,只是充当步兵部队的火力支援任务,所发挥的作用和炮兵差不多,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们是流动的炮兵,跟随步兵向前推进。他坚持认为完全没必要在战术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维持现状最好。对于他的质疑我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进行驳斥,因为我心里非常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装甲部队的发展状况,在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海军陆战队的装甲部队,更没有想过未来有一天美国海军陆战队会发展成美国第四大的独立军种,参与二战以后美国参与的每一场重要战争......我不想跟保罗.琼斯中校做过多的解释,我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总有一天他会意识到海军陆战队的装甲部队在未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