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昭吉审讯完毕,三个私见王守规的统兵官被斩,徐平把案卷汇总,依正常渠道上奏朝廷。与此同时,王守规密奏徐平在秦凤路擅改军制,乱祖宗之法,如果朝廷不能及时制止,恐怕闯下大祸。奏章发出去,甘昭吉便忧心忡忡地等到朝廷的回复。
军兴以来,传递边地州军机要文字,一律使用急脚递,日行四百里,夜行一百里。秦州虽然地处偏远,机要文书到京城也不过四昼夜。
到第十天,朝廷的回复便就到了,同时发到徐平和王守规的手中。
朝廷的密令,是通过王守规传递的,这也是设置走马承受这个职务的本意。直接发到徐平手中,表示这是公开的公文传递,并不涉及军中机密。
看了朝廷的公文,徐平的眉头便就皱了起来。
王守规因为干涉军事,下诏切责,然后罚俸一年。这算是个什么处理结果?正常来讲最少也要把他召回去,不说砍头,一顿脊杖是跑不掉的,然后发配到边远州军当个监当官闲置起来。只是罚俸半年,还继续让他在秦凤路,这不是相当于纵容吗?
另一道宣命是给徐平的,倒也没有让他停止军制改革,只是要上章说明,平息朝廷内外的疑心。大敌当前,擅改军制,如果由此引起战事不力,徐平要承担这个责任。
秦州僻处陇右极边之地,对朝廷的动向并不清楚,按照这两份回复来看,应该是有人在朝廷中支持王守规。但支持他的人应该也不是皇帝赵祯,不然就不会让徐平上章解释改革军制的目的了,在京城的时候徐平已经跟赵祯讲过无数遍了。
一个人在官厅里想了大半个上午,徐平大致理出了一些头绪,事情应该还是出在枢密院那里。王德用是武将,做枢密使畏首畏尾,应该是有其他人给他出难题。徐平上章解释过了之后,枢密院还是要做决定,一旦秦州出了意外,王德用可能就要被换掉。
想不明白的事情,徐平干脆就不想,只要赵祯那里支持自己的决心还没有变,事情就可以继续做下去。至于朝中的纷纷扰扰,徐平现在也懒得理他们。
自从入仕,徐平便就不靠任何一派,换句话说,他是自成一派。后果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是顶在最前面披荆斩棘开路的那一个人,事情成功了,带着跟自己做事的一帮人一起升官。直到现在,那些跟在徐平身后的人还是只能够摇旗呐喊,借不上力。
静下心神,徐平展开纸墨,写解释自己军改目的和内容的奏章。这些东西他都早已经烂熟于胸,写起来倒并不艰难。最难的,是两个时代思想的冲突,他得让人看得懂。
正在伏案疾书的时候,谭虎突然进来禀报,新任的经略司判官到了。
随着战事越来越多,沿边帅府继续增加人手,徐平帐下多了一名判官的编制,除此之外秦州增设一名通判。通判徐平上章请让石延年来,判官则就让朝廷选派了。
头也没抬,徐平问谭虎:“不知新来的判官是哪一位?以前认识吗?”
军兴以来,传递边地州军机要文字,一律使用急脚递,日行四百里,夜行一百里。秦州虽然地处偏远,机要文书到京城也不过四昼夜。
到第十天,朝廷的回复便就到了,同时发到徐平和王守规的手中。
朝廷的密令,是通过王守规传递的,这也是设置走马承受这个职务的本意。直接发到徐平手中,表示这是公开的公文传递,并不涉及军中机密。
看了朝廷的公文,徐平的眉头便就皱了起来。
王守规因为干涉军事,下诏切责,然后罚俸一年。这算是个什么处理结果?正常来讲最少也要把他召回去,不说砍头,一顿脊杖是跑不掉的,然后发配到边远州军当个监当官闲置起来。只是罚俸半年,还继续让他在秦凤路,这不是相当于纵容吗?
另一道宣命是给徐平的,倒也没有让他停止军制改革,只是要上章说明,平息朝廷内外的疑心。大敌当前,擅改军制,如果由此引起战事不力,徐平要承担这个责任。
秦州僻处陇右极边之地,对朝廷的动向并不清楚,按照这两份回复来看,应该是有人在朝廷中支持王守规。但支持他的人应该也不是皇帝赵祯,不然就不会让徐平上章解释改革军制的目的了,在京城的时候徐平已经跟赵祯讲过无数遍了。
一个人在官厅里想了大半个上午,徐平大致理出了一些头绪,事情应该还是出在枢密院那里。王德用是武将,做枢密使畏首畏尾,应该是有其他人给他出难题。徐平上章解释过了之后,枢密院还是要做决定,一旦秦州出了意外,王德用可能就要被换掉。
想不明白的事情,徐平干脆就不想,只要赵祯那里支持自己的决心还没有变,事情就可以继续做下去。至于朝中的纷纷扰扰,徐平现在也懒得理他们。
自从入仕,徐平便就不靠任何一派,换句话说,他是自成一派。后果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是顶在最前面披荆斩棘开路的那一个人,事情成功了,带着跟自己做事的一帮人一起升官。直到现在,那些跟在徐平身后的人还是只能够摇旗呐喊,借不上力。
静下心神,徐平展开纸墨,写解释自己军改目的和内容的奏章。这些东西他都早已经烂熟于胸,写起来倒并不艰难。最难的,是两个时代思想的冲突,他得让人看得懂。
正在伏案疾书的时候,谭虎突然进来禀报,新任的经略司判官到了。
随着战事越来越多,沿边帅府继续增加人手,徐平帐下多了一名判官的编制,除此之外秦州增设一名通判。通判徐平上章请让石延年来,判官则就让朝廷选派了。
头也没抬,徐平问谭虎:“不知新来的判官是哪一位?以前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