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殿。

    赵桢就坐后,扫了遍座下诸臣,目光所及之处,多是近来频频上奏弹劾颢蓁的面孔,心中厌烦,于是先发制人地问:“怎么今日翰林学士们都来了,是诸馆阁太闷了吗?记得前阵子,盛度请求募集旧唐遗事,没多久吕夷简又说要修《国朝会要》,朕都应了,为何你们还有那么多闲工夫!章得象,你祈雨文章做得如何?”

    “回陛下,仍差些许字句尚待斟酌。”

    “哦,那既是过得太安生。”赵桢道,“既如此,朕就再替你们找个事做,吕夷简!”

    吕夷简稳步出列:“臣在。”

    赵桢望向他:“今年冬旱蝗灾久而不退,朕考虑明年改元,祈祥瑞之兆,以导迎和气。年号照例都是先由宰执或翰林学士草拟,再交予朕定夺,依朕看,今年你们几位一齐商讨罢,顺便把几个与年号相冲的殿阁,比如端明殿之类,名字也改了。”

    去年修缮文德殿时宫里失火,承明、天和等八殿皆受波及。十月修缮之后,天和殿改名观文殿,而承明殿更名为明良殿,不久又改为端明殿。

    改得这般频繁,令吕夷简略有不解,他语调沉缓地说:“陛下,先帝在位时,在资政殿设立学士,为的是名实相副,便于在此殿召见学士。而端明殿,亦是去年为了复设端明殿学士之职才改得殿名,今若再改,则学士之位还在,所差之殿却不见了,会否有违名实相副之本意?”

    赵桢:“朕改名就是为名实相副,怎么,你觉得端明殿的‘明’字,还符合我大宋如今之气象吗?总之,快些商议,明日之前递上来。”

    章得象面露难色,因为年号向来容易被穿凿附会,如太宗时‘太平兴国’,即生出‘一人六十卒’的揣测,果然圣寿五十九即驾崩。而‘天圣’与‘明道’,便有‘二人口耳(聖)’,‘日月同道’的流言。赵桢特意戳穿这点,显然代表他很忌讳宫中有章献的影子,是以制定下一个年号时必得更为谨慎,多方揣摩,不容宫外说一点闲话。

    “陛下,改元是件要事,臣恐怕一日之短或嫌草率。”

    赵祯不以为然:“若是别人推辞倒还罢了,你是在翰林院十几年的学士承旨,岁末忙碌若斯仍能日日上疏,以你之贤待要多久?”

    吕夷简接话道:“章翁谦逊而已,陛下放心,臣等自会尽力。”

    赵桢望向章得象:“你呢?”

    章得象没有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