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殿川并不太熟知的止血其实也并非复杂深奥。农耕文明时代的刀枪棍棒交战,就有使用布条(绷带)等止血,而有统计的是,人类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止血带却是在1674年。或许与之前所用的非专用性绷带、布条等不同,这真正意义上的止血带却自出现开始。便始终成为了士兵随身必备的急救用品之一,主要用于快速有效的止住四肢的大出血。可正如凡事皆有两面性一样,止血带的使用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给肢体带来严重缺血和神经损害。
止血带的使用当然也并不像常人所想的那样,紧紧的束缚住肢体受伤部位以上即可止住鲜血流失,科学的使用除了使用部位的挑剔之外,其实就连使用的时间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也就是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否则止血带的紧绷就会造成受伤部位的严重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哪怕最终的确是止住了鲜血保住了生命,可却往往会给受伤部位带来截肢的恶果。
如果照片提前一些拍摄,即拍摄到这名伤患并未被摘除掉止血带之时,那么众人也就可以看到,这名士兵大腿上的两条止血带紧绷部位都会很有讲究,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正面上还有两个小小的计时器,计时器是医务兵在战场上给这名伤患用上止血带之后开始倒计时的。
两个小时的极限时间往往不会被冒犯,因而倒计时的时间被严格的定义在了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半小时之内这名伤患依然没有被人工手动解除止血带,进入更为科学规范的下一阶段治疗,那么止血带也将自动解除紧绷状态,让一部分鲜血流入受伤部位,并且利用这一放松,刺激受伤部位的神经不至于“休眠”成无**能复原的死亡。
所幸的是,这张照片拍摄就在士兵已经躺在了手术台上,主治医师已经命令助手将止血带去掉,所以在手术前最终拍摄定格以作为资料所用的这张照片并不能看到有止血带的踪迹,可如果眼神足够犀利,其实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奇特的地方,比如说看似血迹斑斑的伤口就很有究竟。
面对失去两个小腿的如此之大的创伤口,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医务兵往往是没有足够安全的条件来从容进行战地救护的,所以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最基本的战地救护工作,对创口喷溅般流失的鲜血,除了主用止血带之外,为了起到更好的止血效果,往往还需要给伤口涂抹一种敷料。
名叫壳聚糖的敷料柔软而且几乎可以当食品食,是多用于贯穿伤形成的巨大弹道孔填充以阻止鲜血流失,而主要成分为氧化铝、镁、钠等成分的沸石止血敷料则主要通过快速吸收掉伤口血液中的水分,使血小板和红细胞浓缩而起到止血的作用,可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热量,不过大面积伤口的止血处理可以使用这种敷料,毕竟创口面积大也就意味着敷料的敷用面积也大,散热也就更好,不会给伤口带来二次的热烧伤。
而前两种敷料使用之前,其实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富含甘露糖醛酸和钙离子的海藻酸钙敷料,这种敷料可以通过钙钠离子的完全性置换形成湿润凝胶帮助毛细血管末端快速形成血凝块进而完成止血,而固态纤维蛋白敷料由于本身成分就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因子及钙等有益成分,因而使用更为便利。直接贴在伤口上不到两分钟就可以形成纤维蛋白凝块阻止血液流失,只可惜的是,固态纤维蛋白敷料价格实在太过于昂贵,以至于财大气粗的共和国空军才有财力给飞行员配置,陆军显然不具备那么雄厚的财力以使其成为单兵必备止血敷料。
所以,眼神好的人,并且有足够的战伤抢救经验,就可以一眼看出。这经过战地止血处理的伤口是没有贴附昂贵如金的固态纤维蛋白敷料的,在极为危险的战场环境下,对这名伤患实施救护的医务兵,先是用壳聚糖敷料进行了一些填充之后。便用海藻钙酸敷料对创口进行了大面积的敷贴,所以在敷料形成了凝块之后,加上快速凝固的血液,并有止血带提供主力止血作用,整个伤口看上去就像是突然进行了热烘烤处理一样。本应该不断流淌甚至飚出来的血液竟突然被止住,并且快速凝固成块,给人看上去的感觉就是血迹斑斑。
而完成了止血的伤兵还为了便于送到后方进行更进一步的救护,医务兵对其进行了体液的复苏。如果是在没有完成止血的情况下进行这一处理,那么复苏就会导致血管舒张、凝血因子稀释进而导致血液流失加速的恶果。不过这名伤兵既然已经被完成了止血处理,那么进行体液复苏则是有利的。
因为爆炸造成的大面积伤口流失了太多的血液。失血性休克症状已经出现之下,战场上的医务兵可以视伤员有无神智昏迷不清、大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直接判读出伤员是否已经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判读清楚之后,医务兵便给伤员注射了500毫升的复苏液。
复苏液实则是一种含有一定羟乙基淀粉、可平衡电解质和乳酸盐缓冲液以及葡萄糖的溶胶液体,在战场上被医务兵注射进入伤兵的静脉之后,还需要医务兵注射高渗盐溶液针剂来与之配合使用,这样一来才可以完成体液的复苏工作,在伤兵被送到后方进行救护之前,这样的工作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蔡英等人显然不具备那样的“医学慧眼”薛殿川事实上也并不清楚医务兵到底给这名伤兵做了些什么,反正图片中虽然伤口触目惊心,可由于战时救护处置得当,这名士兵最终避免了因大出血而造成休克进而脑死亡的悲剧,并且还因为及时被送到了后方进行手术治疗,虽然失去左右小腿,可最终却保住了生命。
“这名士兵现在情况如何?”
从一开始的反胃到心情平复下来,蔡英仅仅用了几秒钟,而她平复下来之后,第一个问题便是关心这名伤兵现在的状况,着实让一旁的薛殿川倍感欣慰。
止血带的使用当然也并不像常人所想的那样,紧紧的束缚住肢体受伤部位以上即可止住鲜血流失,科学的使用除了使用部位的挑剔之外,其实就连使用的时间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也就是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否则止血带的紧绷就会造成受伤部位的严重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哪怕最终的确是止住了鲜血保住了生命,可却往往会给受伤部位带来截肢的恶果。
如果照片提前一些拍摄,即拍摄到这名伤患并未被摘除掉止血带之时,那么众人也就可以看到,这名士兵大腿上的两条止血带紧绷部位都会很有讲究,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正面上还有两个小小的计时器,计时器是医务兵在战场上给这名伤患用上止血带之后开始倒计时的。
两个小时的极限时间往往不会被冒犯,因而倒计时的时间被严格的定义在了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半小时之内这名伤患依然没有被人工手动解除止血带,进入更为科学规范的下一阶段治疗,那么止血带也将自动解除紧绷状态,让一部分鲜血流入受伤部位,并且利用这一放松,刺激受伤部位的神经不至于“休眠”成无**能复原的死亡。
所幸的是,这张照片拍摄就在士兵已经躺在了手术台上,主治医师已经命令助手将止血带去掉,所以在手术前最终拍摄定格以作为资料所用的这张照片并不能看到有止血带的踪迹,可如果眼神足够犀利,其实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奇特的地方,比如说看似血迹斑斑的伤口就很有究竟。
面对失去两个小腿的如此之大的创伤口,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医务兵往往是没有足够安全的条件来从容进行战地救护的,所以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最基本的战地救护工作,对创口喷溅般流失的鲜血,除了主用止血带之外,为了起到更好的止血效果,往往还需要给伤口涂抹一种敷料。
名叫壳聚糖的敷料柔软而且几乎可以当食品食,是多用于贯穿伤形成的巨大弹道孔填充以阻止鲜血流失,而主要成分为氧化铝、镁、钠等成分的沸石止血敷料则主要通过快速吸收掉伤口血液中的水分,使血小板和红细胞浓缩而起到止血的作用,可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热量,不过大面积伤口的止血处理可以使用这种敷料,毕竟创口面积大也就意味着敷料的敷用面积也大,散热也就更好,不会给伤口带来二次的热烧伤。
而前两种敷料使用之前,其实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富含甘露糖醛酸和钙离子的海藻酸钙敷料,这种敷料可以通过钙钠离子的完全性置换形成湿润凝胶帮助毛细血管末端快速形成血凝块进而完成止血,而固态纤维蛋白敷料由于本身成分就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因子及钙等有益成分,因而使用更为便利。直接贴在伤口上不到两分钟就可以形成纤维蛋白凝块阻止血液流失,只可惜的是,固态纤维蛋白敷料价格实在太过于昂贵,以至于财大气粗的共和国空军才有财力给飞行员配置,陆军显然不具备那么雄厚的财力以使其成为单兵必备止血敷料。
所以,眼神好的人,并且有足够的战伤抢救经验,就可以一眼看出。这经过战地止血处理的伤口是没有贴附昂贵如金的固态纤维蛋白敷料的,在极为危险的战场环境下,对这名伤患实施救护的医务兵,先是用壳聚糖敷料进行了一些填充之后。便用海藻钙酸敷料对创口进行了大面积的敷贴,所以在敷料形成了凝块之后,加上快速凝固的血液,并有止血带提供主力止血作用,整个伤口看上去就像是突然进行了热烘烤处理一样。本应该不断流淌甚至飚出来的血液竟突然被止住,并且快速凝固成块,给人看上去的感觉就是血迹斑斑。
而完成了止血的伤兵还为了便于送到后方进行更进一步的救护,医务兵对其进行了体液的复苏。如果是在没有完成止血的情况下进行这一处理,那么复苏就会导致血管舒张、凝血因子稀释进而导致血液流失加速的恶果。不过这名伤兵既然已经被完成了止血处理,那么进行体液复苏则是有利的。
因为爆炸造成的大面积伤口流失了太多的血液。失血性休克症状已经出现之下,战场上的医务兵可以视伤员有无神智昏迷不清、大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直接判读出伤员是否已经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判读清楚之后,医务兵便给伤员注射了500毫升的复苏液。
复苏液实则是一种含有一定羟乙基淀粉、可平衡电解质和乳酸盐缓冲液以及葡萄糖的溶胶液体,在战场上被医务兵注射进入伤兵的静脉之后,还需要医务兵注射高渗盐溶液针剂来与之配合使用,这样一来才可以完成体液的复苏工作,在伤兵被送到后方进行救护之前,这样的工作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蔡英等人显然不具备那样的“医学慧眼”薛殿川事实上也并不清楚医务兵到底给这名伤兵做了些什么,反正图片中虽然伤口触目惊心,可由于战时救护处置得当,这名士兵最终避免了因大出血而造成休克进而脑死亡的悲剧,并且还因为及时被送到了后方进行手术治疗,虽然失去左右小腿,可最终却保住了生命。
“这名士兵现在情况如何?”
从一开始的反胃到心情平复下来,蔡英仅仅用了几秒钟,而她平复下来之后,第一个问题便是关心这名伤兵现在的状况,着实让一旁的薛殿川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