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俩可别对着夸了,咱们都好看,那一会儿就让年纪越大越美丽的王女士请客好了。”

    王翠华笑眯眯的“行,能请两个小同志吃饭,我求之不得。”

    王翠华说这个话是有底气的,现在她当家,孩子她爹被安排进了闺女自己的厂子干过,活不累又賺的多。

    嫁出去的二女儿,婆家待她甚好,不缺吃不缺穿,根本不需要她帮衬,逢年过节还往这送东西呢。

    三儿子带着五儿子在家一块儿夏秋种地,冬春扣大棚,一年四季都有钱賺,农村消费也低,真不差啥钱。

    四儿子吃的是官家饭,虽说见不到人,可是只要孩子能过的好,当妈的没啥忍不了的。

    剩下的小儿子在清瑶的帮助下,学校都给送进城里了,起步点都比别人高出来那么多。

    六闺女清瑶就更别提了,建了工厂开了店还买了两套房子,未来的成就不是自己一个农村妇女能预见的。

    儿女不说个个出息,好歹有营生,饿不死自己,手头上再有点余钱,王翠华的底气足足的。

    清瑶踏入西餐厅是半点不觉得有啥特殊的,毕竟现在的装修在清瑶看来还比不上后世一家麻辣烫店。

    钱翠翠家里有钱,又是外语系高材生,出入这种地方也是司空见惯的。

    俩人照顾王翠华的感官,就详细的解释这一个个的东西都是什么。

    在清瑶看来,改革开放早期,国内的烘焙业实际上是一片空白,百物短缺,油糖米面虽然不再凭票供应,可是原材料不多。

    蛋糕、面包只能在高级宾馆、个别西餐厅才能见到,市面上甚少见。

    想一想,老百姓都还挣扎在解决温饱的问题上,谁舍得去宾馆吃这些,他们是买不起也是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