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第四象限要谈一个东西叫做「授权」。你在工作中、学校的分组报告,或是社团组织的事务上,以事必躬亲为傲吗?那你知道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被对手司马懿说过「诸葛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吃得少,做得多,怎能长命)吗?甚至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孔明先生的睡眠应该也不怎麽充足,更加深了积劳成疾的严重X。

    不要什麽事情都自己做,即使很紧急,如果不是非自己不可,就交给别人去做吧,相信别人可以做好。那你可能要问:「万一别人不值得信任怎麽办?」确实,诸葛亮当年要扶助阿斗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身边到底还剩下多少可以信赖的人才?或者尽是一群猪队友,Ga0得他与其要一直替别人擦PGU,不如自己做还b较快?如果你的烦恼也是这个,那这其实是团队组成的问题b较严重,Ga0得放手授权的潜在成本大到你放不了手。

    另一种状况和我们要谈的时间管理b较有关,理智上知道有些事情可以交代下去给别人做,但就是不放心,担心万一出了什麽状况怎麽办?还能怎麽办?再修正啊。

    什麽事情都要自己来,或是都要亲自确认过才肯放行的人,还可能在人际关系上出现状况;和这样的人合作,过程中必然会感受到或明或隐的不被信任感,久了之後容易降低做事情的动力或设定的标准,因为无论如何,好像都还是会被挑剔,那不如先省点力。而这个事必躬亲的人,甚至会冒出一种「大家都不认真,只有我最认真,我好苦命」的声音,觉得自己很可怜,别人都不帮他;其实这一连串连锁效应之中,很关键的一点可能是这个人不肯放手、不敢放手、不愿意放手的行为模式,他在心里面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他不行,然後就慢慢地把周遭的世界真的变成了那个样子。你在学生时代或工作场合一定看过这样的人,他会在无形之中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然後底下的人要不是跑光光、这次记取教训下次不再合作,就是越来越会保留实力或是摆烂,反正他那麽行都给他弄就好了啊。希望你不是这样的人,不然你大概会觉得时间怎样都不够用、人际关系也不好,连带使得生活品质也很差。

    老是觉得自己在第四象限的琐事里面打转,觉得自己很命苦,还要到处跟别人抱怨……这是人类一种证明自T存在X的方式(完全没人关注自己,某种程度跟Si亡差不多)。在台湾社会中,b较常见於被传统观念束缚住的妈妈们,她们眼中的孩子永远都是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行,自己没有帮忙C心的话,孩子一定会出问题,所以她们会一直使用美其名为关心的C控行为。做为他们的孩子,跟前述一样大概就两种状况,第一种是会叛逆成长的,这种人的未来发展通常b较好,但是妈妈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不孝顺、自己很辛苦;第二种是乾脆就一直当个道德称颂的孝子,凡事听妈妈的,这样的人b较可能发展成妈宝,养大妈宝的宝妈会继续担心孩子,一边觉得他听话,又同时觉得「这孩子真的是没有我不行啊」。

    不管是学业、工作、亲子,其实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牵涉其中的人共构出来的。回到时间管理的主轴上,你该注意的是,你是不是老把第四象限的事情当成是第一象限的事情在做?以为很重要,其实仔细想想之後,发现其实没那麽重要;明明可以交给别人做,或者根本就是别人的事,却总是自己揽着做、盯着看。如果你老是在第四象限里面打转,除了思考身边互动的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自己的做事方式。可以放手授权的事情,是你身边没人,或者其实是你不敢或不愿意相信别人?如果是不敢(这个b较容易觉察),或许你有过度扛责或是不信任别人的问题;如果是不愿意(思考一下传统妈妈的心理运转,这真的很难承认),或许你在心里是想藉由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侵蚀你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只能用来匆匆忙忙地应付该做的事,无暇去做其他更想做的事。

    在第三步的执行之後,便是第四步的「整理与回顾」。一方面是检视一下自己的分类方式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像是原本以为是第一象限的事终於可以说服自己挪到第四象限去,也真的当它们是第四象限的事,不必都自己亲自动手;而第三象限的事有没有真的少做一点,或是有些事情根本可以从整张分类表上拿掉、从你的人生中拿掉,而你不仅没有损失,还可以得到更多时间。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来检视,不管是每天回顾一下当天的待办事项完成度,每周、每个月,或是不定期地帮自己整理一下,原订计画进行的程度如何,自己设定的时间或进度合理吗?是否需要调整?那些一开始被你放在第二象限的事情是不是快要进入第一象限了?这时候可能也会有新的任务进来,需要你再进行一次新的整理与分类,以利之後的执行会更有效率。

    在着眼於从过去到当下的整理与回顾之後,第五步便是放眼未来的「新的规划」了。这一步是根据前一步来进行的,在整理与回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份便是去检视自己对於计画设定的时限或是进度是否合理,b方说许多人会为了考试而拟定读书计画,可能是每天要读多少进度、每天要花多久时间读书、这本书在何时之前要读完、一个星期要完成哪些进度……前面已经提过在做计划的时候要将时间具T化,而有些人会对於自己能够完成的进度太过乐观,觉得自己能如期完成所有进度,同时又把时间塞得太满;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是进度不如预期,便容易看着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纠缠在一起,眼看後面规画的进度被现在未完成的进度挤压,心中更是焦虑,说不定还会萌生放弃的念头。

    回到一开始在规划的时候,「保留一点不确定X」是重要的,因为计画总是没有变化来得快,我们得为生活中的意外事件留点时间,也为原订计画留些缓冲地带。b方说在排读书计画的时候,即使你知道一天有多少时间、一周有多少时间可以读书,也不要完全塞满,为自己留点余地(每天多留一小时或是周末有一天不排进度);如果预定的进度提早完成,可以选择超前,或是小小犒赏一下自己;如果进度延宕了,还可以利用缓冲的时间来弥补。除了可以保持进度之外,心情上有松有紧,也b较容易长久坚持下去。在执行计画的时候,也可以帮自己记录一下,完成某些事情的具T时间大约是多久,减少高估或是低估的状况,低估是b较严重的,原先以为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事情其实需要一小时,後面的事情就会连带被影响了,所以说要在执行的时候做个记录,在规划的时候留些缓冲空间。

    在整理与回顾的时候,我们是把焦点放在「过去到现在」的这一段时间线,但是在规划的时候,真的要做到「放眼未来,不被过去纠缠」是需要一点认知调整的。b方说在周末回顾了当周的读书进度,发现有些部分不如预期,需要把之後的计画都做调整,理智上我们知道回顾过去的进度是做为未来进度调整的参考,但是情感上却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的g扰,觉得自己很糟、很没用、那一天不要贪睡就好了、那一天不要答应朋友去聚会就不会影响到读书了、如果那一天……「不要贪睡」和「不要聚会」确实可以做为未来规画的一部分,而那些自我贬低的情绪对於下一步的帮助其实不大;对自己感到生气、难过、失望,是因为够在乎,真的有当一回事,能反省到这里就差不多了,怀抱着这样的心情,好好地只看从现在到未来的时间线上,要怎麽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会有b较实质的帮助,也才不会用掉更多时间去悔恨,如果悔恨的时间再去挤压到後面的规划,那岂不是要一直陷在悔恨之中了。

    以过去的经验为参考基准,跟今天道别,写下明天、下一周、下一个月……的规划,时间不会停下来,你要做的也是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