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完美的包袱
曾经有个案跟我说,他在考试的时候无论多早写完考卷,一定会在时间结束钟响之前不断地反覆检查,不到最後一刻绝不罢休,即使他心中有个声音在告诉他够了,先交卷出去准备下一科才是b较有效率的做法,但身T还是无法离开座位,非得在钟响那一刻才放手。这蛮类似前面提到的,藉由外来的时间限制帮助(或者说是b迫)自己做出行动。在时间结束之前就交卷,万一事後发现了粗心未检查到的错误,责任就是自己的;但如果是迫於时间压力才交卷,就算有错,好像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责任推出去。
简单来说,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要尽一切可能保证不出错、尽一切努力保持完美。
一场考试是数十分钟的事情,那如果是一份作业或报告呢?有完美主义的人可能得谨记前面多次提到(就不浪费时间细数这是第几次了)过的马克吐温的名言:「可以拖到後天才做的事,不要明天就开始做。」因为无论你多早开始写报告,不到最後一刻、没有经过一再地检查,你一定不会对它善罢g休先去做其他事情;说不定老早就完成了,却还是因为放心不下,确认再确认,Ga0到最後还是超过交件期限。
相较於一般人老是在期限之前才开始赶工,提前动工的人真可说是时间管理界的模范生,做到了一般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如果提早动工的结果并没有让你也提早完成、安心放下之後去做其他事情,反而是Ga0到最後和其他人一起交件,那提早开始的意义是什麽?好整以暇慢慢来?慢工出细活?b较不紧张?成果会b较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也没话说;但是总有些完美主义者的抱怨是事情Ga0到最後还是一样紧张,最气的是交出去的成果并没有得到b较好的成绩或回馈,还不如晚一点开始,把前面空出来的时间拿去做别的事。
如果是没有时间期限的事情呢?没有交卷的钟声、没有交件的期限,那你会「三思而後行」到什麽程度?「慎谋而後动」会不会变成一直都不动?b起那些把「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奉为圭臬的人,你在行动之前非得拟好的「完美计画」何时才会完成?你到底是想把事情做得完美?或其实是b较担心出错,甚至是害怕出糗?
如果一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完美」不仅唾手可得,还有许多伴随而来的赞美,这些赞美又多是针对个人的天赋才能而不是勤奋努力,则容易养成「固定型心态」而不是「成长型心态」,这对於一个人在来日的表现可能不是好事。这样的人容易将自我认同建立在固定不变的「天赋」而不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努力」上,当生活中的挑战有可能超越自己的天赋所能承担的状况时,因为担心自己可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轻易地表现出完美的形象,於是就会采取拖延策略、不发挥全力,才能获得为自己的天赋护航的空间,讲出「这只是因为我没出全力,要不然就不是这样了」的台词,让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可以像是隔着护城河一样地被细细呵护。
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就像是偶像包袱一样,因为怕失败、怕出糗、怕在冒险过程中让不完美的自己公诸於世,降低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评价,与其承担这种风险,那不如还是保持现状b较安全。往往在维持形象的同时,进步和成功的机会也一并被自己封印了。
除了想对自己的形象保持完美而导致太过僵化的思考,在面对事件时如果把完美主义用错地方,也很容易导致拖延。在任务启动之初就卡关,老想着要将所有的流程都计画透彻之後才能动手,千方百计想要避免过程中可能的脱序;但因为可能X实在太多,就容易Ga0得不知要从何开始或是采行哪一套计画,才能一路畅行无阻,完美达阵。这种缺乏弹X的思考模式、认为达到目标的正确做法只有一种的思维逻辑,甚至还会觉得与其做不好就乾脆别做了的心理运作,呈现出一种太过於重视过程的偏误。这就好b在动身前往某个目的地之前先打开了卫星导航,虽然可能会有一条最快或最近的路线,但你会把它当作是非走不可的路吗?抑或是在考量距离、车流量、施工之类的种种因素之後,最後的决定是「反正会到就好」?更多时候,其实我们都是在上路之後才发现一些本来没想到的意外事件,然後想说既然都到这里来了就排除障碍继续往前吧,这样一点一点地往目的地迈进。如果你一直想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中途遇到障碍也不知道要转弯,那可能真的会哪里也去不了。
前面说的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但至少还是发挥了「JiNg益求JiNg,止於至善」这样经典又老套的道德JiNg神。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脉动之中,不知何时开始,有人将「能者多劳」改写成了「能者过劳」,又或者我们从电影「蜘蛛人」的经典台词「能力越强,责任越大(Withgreatpreatresponsibility.)」得到了一种新的启发,当我们的能力不断提升,是否代表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事情?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来找我帮忙,我不就没有自己的时间空间了?那麽,如果我没办法隐藏实力的话,只好从一开始就不要变强,才不会x1来一堆事情。
还不只这样,如果要一直提升能力、一直面对挑战,我到底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心力?会不会到了某个程度之後我就没办法应付了?那时候如果失败怎麽办?前面的一切前功尽弃?别人会怎麽看我?我要怎麽面对……那还是算了吧,安安稳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想那麽多b较轻松。
这一堆心中的小剧场所牵扯到的是「人际界线」的问题,把完美主义用在人际互动上的一种状况便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不管是主管的要求、亲人的呼唤、朋友的拜托、陌生人的求救……如果有能力还拒绝别人,好像显得很不应该似的,别人要是再讲一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只有你能帮我」、「你人最好了」、「你怎麽那麽没有Ai心」……这类的话,只好再补自己一枪「助人为快乐之本」然後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
唯一能够合理拒绝别人的方式只有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使得别人也只能m0着鼻子转头找其他人帮忙,合理推论下来,可以达成这种目的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了。
大名鼎鼎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认为人类生来就有追求完美、获得胜任感以克服自卑感、无助感的天X。而当代的心理学家则是进一步将完美主义分成懂得变通、健康类型的正向完美主义,还有不知变通、神经过敏型的负向完美主义。看了作者前面的论述,你大概也知道了,这之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每个人对完美主义的诠释不同、发挥的程度不同、摆放的位置不同,所以有的人因为完美主义而能够获得实质成就并提升自尊,有的人却因为完美主义所带来的纠结而让自己陷入焦虑、忧郁、低自尊、人际问题和身心问题,还有本文在谈论的关於时间运用效率的低落。
简单来说,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要尽一切可能保证不出错、尽一切努力保持完美。
一场考试是数十分钟的事情,那如果是一份作业或报告呢?有完美主义的人可能得谨记前面多次提到(就不浪费时间细数这是第几次了)过的马克吐温的名言:「可以拖到後天才做的事,不要明天就开始做。」因为无论你多早开始写报告,不到最後一刻、没有经过一再地检查,你一定不会对它善罢g休先去做其他事情;说不定老早就完成了,却还是因为放心不下,确认再确认,Ga0到最後还是超过交件期限。
相较於一般人老是在期限之前才开始赶工,提前动工的人真可说是时间管理界的模范生,做到了一般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如果提早动工的结果并没有让你也提早完成、安心放下之後去做其他事情,反而是Ga0到最後和其他人一起交件,那提早开始的意义是什麽?好整以暇慢慢来?慢工出细活?b较不紧张?成果会b较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也没话说;但是总有些完美主义者的抱怨是事情Ga0到最後还是一样紧张,最气的是交出去的成果并没有得到b较好的成绩或回馈,还不如晚一点开始,把前面空出来的时间拿去做别的事。
如果是没有时间期限的事情呢?没有交卷的钟声、没有交件的期限,那你会「三思而後行」到什麽程度?「慎谋而後动」会不会变成一直都不动?b起那些把「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奉为圭臬的人,你在行动之前非得拟好的「完美计画」何时才会完成?你到底是想把事情做得完美?或其实是b较担心出错,甚至是害怕出糗?
如果一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完美」不仅唾手可得,还有许多伴随而来的赞美,这些赞美又多是针对个人的天赋才能而不是勤奋努力,则容易养成「固定型心态」而不是「成长型心态」,这对於一个人在来日的表现可能不是好事。这样的人容易将自我认同建立在固定不变的「天赋」而不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努力」上,当生活中的挑战有可能超越自己的天赋所能承担的状况时,因为担心自己可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轻易地表现出完美的形象,於是就会采取拖延策略、不发挥全力,才能获得为自己的天赋护航的空间,讲出「这只是因为我没出全力,要不然就不是这样了」的台词,让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可以像是隔着护城河一样地被细细呵护。
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就像是偶像包袱一样,因为怕失败、怕出糗、怕在冒险过程中让不完美的自己公诸於世,降低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评价,与其承担这种风险,那不如还是保持现状b较安全。往往在维持形象的同时,进步和成功的机会也一并被自己封印了。
除了想对自己的形象保持完美而导致太过僵化的思考,在面对事件时如果把完美主义用错地方,也很容易导致拖延。在任务启动之初就卡关,老想着要将所有的流程都计画透彻之後才能动手,千方百计想要避免过程中可能的脱序;但因为可能X实在太多,就容易Ga0得不知要从何开始或是采行哪一套计画,才能一路畅行无阻,完美达阵。这种缺乏弹X的思考模式、认为达到目标的正确做法只有一种的思维逻辑,甚至还会觉得与其做不好就乾脆别做了的心理运作,呈现出一种太过於重视过程的偏误。这就好b在动身前往某个目的地之前先打开了卫星导航,虽然可能会有一条最快或最近的路线,但你会把它当作是非走不可的路吗?抑或是在考量距离、车流量、施工之类的种种因素之後,最後的决定是「反正会到就好」?更多时候,其实我们都是在上路之後才发现一些本来没想到的意外事件,然後想说既然都到这里来了就排除障碍继续往前吧,这样一点一点地往目的地迈进。如果你一直想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中途遇到障碍也不知道要转弯,那可能真的会哪里也去不了。
前面说的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但至少还是发挥了「JiNg益求JiNg,止於至善」这样经典又老套的道德JiNg神。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脉动之中,不知何时开始,有人将「能者多劳」改写成了「能者过劳」,又或者我们从电影「蜘蛛人」的经典台词「能力越强,责任越大(Withgreatpreatresponsibility.)」得到了一种新的启发,当我们的能力不断提升,是否代表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事情?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来找我帮忙,我不就没有自己的时间空间了?那麽,如果我没办法隐藏实力的话,只好从一开始就不要变强,才不会x1来一堆事情。
还不只这样,如果要一直提升能力、一直面对挑战,我到底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心力?会不会到了某个程度之後我就没办法应付了?那时候如果失败怎麽办?前面的一切前功尽弃?别人会怎麽看我?我要怎麽面对……那还是算了吧,安安稳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想那麽多b较轻松。
这一堆心中的小剧场所牵扯到的是「人际界线」的问题,把完美主义用在人际互动上的一种状况便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不管是主管的要求、亲人的呼唤、朋友的拜托、陌生人的求救……如果有能力还拒绝别人,好像显得很不应该似的,别人要是再讲一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只有你能帮我」、「你人最好了」、「你怎麽那麽没有Ai心」……这类的话,只好再补自己一枪「助人为快乐之本」然後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
唯一能够合理拒绝别人的方式只有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使得别人也只能m0着鼻子转头找其他人帮忙,合理推论下来,可以达成这种目的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了。
大名鼎鼎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认为人类生来就有追求完美、获得胜任感以克服自卑感、无助感的天X。而当代的心理学家则是进一步将完美主义分成懂得变通、健康类型的正向完美主义,还有不知变通、神经过敏型的负向完美主义。看了作者前面的论述,你大概也知道了,这之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每个人对完美主义的诠释不同、发挥的程度不同、摆放的位置不同,所以有的人因为完美主义而能够获得实质成就并提升自尊,有的人却因为完美主义所带来的纠结而让自己陷入焦虑、忧郁、低自尊、人际问题和身心问题,还有本文在谈论的关於时间运用效率的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