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是轻松而自由的,比如作业这个东西差不多就完全没有,传授《古代文学》的是一个老头,今天开讲是三篇内容,都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第一篇叫《弹歌》,一共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第二篇叫《永歌》,也是八个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三篇叫《击壤歌》,这一篇字数要多一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就这,老头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先是他朗诵,然后让大家一起朗诵,再然后点同学名起来朗诵,之后才开始慢条斯理的讲解。

    其实三篇文章加起来也没多少东西,至少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没啥好讲解的东西,也就“飞土”,“逐宍”,分别是弹飞泥丸和追逐猎物的意思。

    对于大一课程来说,三篇文章十分钟就能讲完。

    可要是细化下去,两堂课怕是远远不够。

    比如“飞土”二字,说明诗歌的成型年代,断竹续竹说明了弓的制作已经形成了工艺流程,既然存在断续的动作,说明弓已经是威力较为巨大,且方别携带的复合弓,而“飞土”两字说明使用的是泥丸而非箭矢,说明在当时箭矢还是制作工艺难度相对较大,不常在狩猎小型猎物时使用。

    而“宍”这个字其实是“肉”的异体,追溯到甲骨文上,这个字就是一块半月形牛排的模样,上面带着刀痕,和现代的“月”字几乎一样。

    而“月”字的甲骨文,同样是一个半月形状,中间有一短竖表示月亮的阴影。

    两个字非常的接近,还在甲骨文时期,就演化成了一个字,一字双义,既表示月亮,也表示肉。

    如果在代表肉的“月”字边上加上一只手,表示以手吃肉,下面加上“示”,也就是祖先的神位,这个字就变成了一个会意字,表示祭祀的“祭”。

    这也是汉字里很多和肉有关的字,都带着月字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