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历年间,由于“国本之争”,万历皇帝长期深居宫中,既不册立太子,也不分封儿子为亲王,以此表达对朝臣的不满。

    尽管最后在群臣和李太后的压力下,他最终封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三子朱常洵为福王,其余三个儿子分别为端王、惠王、桂王,但除了福王朱常洵顺利去了洛阳,端王、惠王、桂王始终留在京城。

    按道理,万历皇帝驾崩后,安排端王、惠王、桂王离京就藩的责任就落在了新帝朱常洛身上。

    可惜朱常洛“命薄”,即位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根本没来得及安排他的三个弟弟。

    等到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后,或许是沉迷于木工,忘记了三位皇叔,或者是辽东战事紧张,国库吃紧,此事仍然被搁置。

    在这种心照不宣的情况下,这三位成年的“皇叔”一直在繁华的“十王府”居住,成为了京城中的“隐形人”。

    然而现在,钱龙锡的这份奏折打破了多年的“默契”,使朱由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今局势紧张,如果选择对yulun的提议“保留意见”,恐怕会被指责为“不孝”。如果勉强答应,让“东林”势力再次稳固,这还是次要,主要问题是会劳民伤财。“陛下,”沉默片刻,李国普,这位从天启朝开始留任的大臣,起身拱手说,“三位王爷在京都多年,确实有些不妥……”他没说完,因为他注意到天子的脸色已经变得铁青。“阁老,”朱由检挥手打断,声音有些不耐烦,“朕当然知道让皇叔长期在京并非妥善,但现在大明的局势艰难。”“辽东的建奴大军压境,西南的土司虎视眈眈,东南沿海的红夷人也在窥探我国。”“内外交困,朕真是进退维谷。”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述后,乾清宫暖阁里一片寂静,原本欲言又止的大臣们都下意识地闭嘴,脸上显现出深思的表情。就连坐在暖阁参与政事的两位礼部侍郎也一言不发,眉宇间同样充满忧虑。这些大臣与“东林”共事多年,明白詹事府少詹事钱龙锡的真实意图,也知道那些支持他的六科言官的想法。包括钱龙锡在内,几乎没有人与十王府的三位“闲散宗室”有联系。现在“东林”势力汹涌,只想在朝廷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在天子的“乾纲独断”下,现在的“东林”官员在朝廷中势单力薄,远不如以往的“众正盈朝”。在这种情况下,“东林”自然将注意力转向了宗室。在整个大明,除了活跃的朝臣,能对紫禁城中的天子产生影响的就是那些出身高贵的“皇室宗亲”。“各位爱卿都知道,目前大明的财政状况……”“即使毕尚书尽心尽力,也有些收支不平衡,朕的私库也所剩无几,实在是无能为力啊。”“不如暂时搁置,对于皇叔那边,朕会亲自去沟通。”看到大臣们的气氛有些“低落”,坐在案牍后的天子趁机说道,同时向身穿红袍的户部尚书毕自严投去求助的目光。“咳,阁老……”毕自严只需一个眼神就明白了天子的意思,他缓缓起身,在同僚的注视下,有些“尴尬”地向李国普等人拱手说:“户部现在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粮……”李国普闻言,与旁边的孙承宗和刘鸿训交换了个眼神,无奈地躬身应道:“臣遵旨。”

    他们作为朝廷的"执政者",却没有能够辅助"天子",恐怕立刻就会被东林党人"群起而攻之"。

    想到这里,李国普等人脑中忽然闪过一道灵光,也许钱龙锡等"东林派"这次发难的目标并非案牍之后的"天子",而是针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