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种不平坦的宇宙时空中,这种‘曲折褶皱’的结构就意味着大质量的天体,会‘往下’压缩时空。

    简单的来说,就像是在塑料薄膜上放了一颗铁球一样。

    因为重量的原因,薄膜会被铁球压的下坠,如果重量足够,薄膜可能会被压弯到接触地面。

    在宇宙中也一样,比如我们熟知的黑洞,因为质量过大的原因会近乎无限的‘压缩’水面,如果它足够强大的话,在不平坦的宇宙时空中,意味着黑洞视界内的部分会与宇宙的另一个部分相结合。

    这就是最初的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拉姆提出的“史瓦西喉”,后面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对虫洞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们试图将黑洞看作基本粒子的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推导时空洞的存在。

    不过当时的广义相对论公式无法解“奇点”(质量无限大的点),所以爱因斯坦很讨厌这样的点。

    于是他们从标准黑洞解出发,将它和另一个翻转的黑洞解合并在一起,形成了爱因斯坦·罗森桥。

    虽然在徐川看来,黑洞理论构成的‘时空洞’已经落后了很多,但这种说法中一部分理论,还是可以借鉴改变一下的。

    “将黑洞看做一个三维空间,在光子层中,重力场会迫使光子在轨道上运动,如果改变一下三维结构,将重力场拟为‘引力子’所引发的场,线元素用球坐标表示的话,可以推导出新的坐标集.”

    “用克鲁斯卡尔坐标表示的新“时间”和“空间”变量,引入‘引力子’可以得到【ds=16M/r·er/2M(dt′-dx′)-r(dθ+sinθdφ).】”

    “.”

    酒店的房间中,徐川构思着之前没有完成的工作。

    对‘古老’的爱因斯坦·罗森桥进行变化,拓展到整个宇宙空间中,不再限定死范围和类型。

    这意味着从这套理论上来说,在宇宙各处都是可以打开‘时空洞’的。

    当然,理论只是理论,要支撑‘时空洞’的稳定存在,必然需要极为强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