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臬台,流寇已过卫河,占据南馆陶镇。樊巡检被害,当地官吏绅贾遇难者数十人。”易浩然汇报道。卢象升说:“百姓被难情况如何?”易浩然说:“约有二三十。”
卢象升脸色一沉:“南馆陶镇是故馆陶县治所在,繁华不亚于县城,连官绅都杀了数十人,百姓只有二三十遇难?”易浩然有些紧张:“没错,流寇初入镇时,有乱兵与当地无赖趁机劫掠,引发火灾,烧死百姓二十来人,又杀死数人。流寇立刻救火弹压,正法了十几个乱兵和匪人,之后便没有百姓死伤了。随后,流寇将樊巡检和镇上士绅、富商、胥吏、恶霸,还有一些士绅族中子弟、家奴、团练教师,共四十七人押至巡检司衙门处斩,抄没家产。贼军将这四十七人的家眷尽行逐出,占据府邸,其余贼兵或住宿庙宇,或在镇外扎营,并不侵占其他民宅。”
孙承宗去职之后,并没有像王瑾以为的那样会把易浩然推荐给熊文灿,而是推荐给了卢象升。毕竟本时空没有髡贼,孙承宗认为易浩然去广东没有用武之地,还是卢象升这里更用得着他。卢象升对易浩然还算满意,把他留在了幕中。
易浩然拿出一本小册子,恭恭敬敬地递上:“这是贼人张贴的告示,细作抄录了一份。”卢象升接过,颇为讶异:“贼人贴了这么多告示?”翻开一看,开头大体上是说他们乃是义军,只是从此地过路,不会纵兵劫掠,让百姓不要惊恐。后面则主要是那四十七个被杀之人所犯罪行,最后连被正法的那七个士兵和五个地痞的罪行都附上了。细作的字迹潦草,错别字甚多,卢象升也无心细看,草草翻阅了一遍,放下册子:“看来这伙贼人很不好斗,还有没有别的消息?”
易浩然说:“贼兵共有五千余众,披甲者约有千人,骡马亦不下千数。行止有纪律,不亚于官军。有明岗暗哨,戒备森严。”卢象升说:“匪首的旗号是什么?”易浩然说:“一为翻山鹞,一为虎焰斑,但是从贼兵安营的部署来看,并未分为两部。”
坐在角落里的另一名幕僚飞快地翻查着一本书册。没多久,幕僚禀报说:“回禀臬台,虎焰斑本是陕西西安、延安二府交界一带不著名之小匪伙,去年三月为蒲城武举王文昌剿灭。翻山鹞是闯将的部下,最早是去年四五月间出现在白水、蒲城一带,随流窜山西,之后行踪不详。”
农民军流窜四方,行踪无定,情报搜集十分困难。各地明朝官员也都只顾眼下,毫无全局观念,对农民军的了解十分模糊,只求自己辖区无事而已,根本不关心流寇们平时在做什么。卢象升与他们不同,自从就任大名知府以来,就竭尽全力搜罗所有关于农民军的情报,虽然只靠官府的报告和少数叛徒的交代,这些情报并不准确,但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在情报搜集方面,所有负责围剿农民军的官员中只有洪承畴能与卢象升相比。
卢象升说:“这两个贼人都和蒲城有关,又同时出现在山东,想来不会是同名所致。但这就奇怪了,直隶、山西边界有重兵防守,这两个贼人是如何跑到山东去的?既然去了山东,又为何要回来?”
近些年来,想到直隶、山东发财的反王不计其数,山东虽然也遭了灾,但是鲁西北一带的情况还是比山西要好,官兵也弱得多。从自然灾害严重的鲁南一带又逃来不少难民,很容易拉队伍。但是有卢象升坐镇大名府,他们也就是想想而已,就连王嘉胤、王自用都无法突破卢象升的拦截。
易浩然说:“从山东传回的消息说,山东官军都调去登莱了,内地州县极为空虚。这些贼人公然穿州过县,如入无人之境,地方官员根本不敢阻挡,任由流寇劫掠勒索。”卢象升说:“是啊,山东官府如此软弱,任由流寇横行,可这些流寇偏要触霉头,一路西进,要闯回山西,岂不怪哉。这些流寇从山东来的一路上,也像在南馆陶镇这样大举杀戮官绅吗?”易浩然说:“不曾,在冠县、堂邑、博平、荏平等地,都是以勒索为主,偶尔才打破一处村寨掠粮。”
卢象升说:“易先生,你说若是一般的流寇,像王嘉胤这样的,会怎么做?”易浩然说:“那定是攻州破县,大杀大掠,招兵买马,甚至会攻击运河漕船。”卢象升说:“可这伙贼人,却像急于赶路一样,绕过东昌府城和临清州这样富庶的大码头,到了南馆陶镇才停下来杀戮官绅,倒好像是故意来向我们挑战一样。”
挑战卢象升?这两年卢象升屡屡打败各家反王,得了一个“卢阎王”的绰号,其麾下天雄军有上万人马,而且最近颇得朝廷信重,粮饷装备都补充了不少。若是不拉来几万兵马,反王们的队伍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五千人马就挑战卢象升,真是天大的笑话。
可是,眼前这伙流寇就驻扎在离卢象升的驻地大名府城只有七十里的地方,公然占据巡检司衙门,杀死朝廷命官。两地之间有水路也有旱路,一马平川,卢象升如果要出兵打击他们,一天可至。这种架势,确实是在向卢象升邀战。
流寇摆出这样疯狂的阵势,大出卢象升意外,他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然也就没有考虑过该如何接招。直接出兵攻击是不妥的,南馆陶镇不是他的辖境,该管当地的山东东昌府的官军还没出击,直隶大名府的驻军就去跨省干预,打赢了不见得有功,打输了一定有过。这样越境办事,也会引起皇上的猜忌。
但如果不出击,卢象升的处境也很不妙,他的辖区是直隶南端的顺德、广平、大名三府,从北向南依次排列,形状狭长。流寇可以不把主力开进他的辖境,只是沿着几百里长的边界线杀掠乡绅。那样一来,卢象升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还有官场上的。
卢象升脸色一沉:“南馆陶镇是故馆陶县治所在,繁华不亚于县城,连官绅都杀了数十人,百姓只有二三十遇难?”易浩然有些紧张:“没错,流寇初入镇时,有乱兵与当地无赖趁机劫掠,引发火灾,烧死百姓二十来人,又杀死数人。流寇立刻救火弹压,正法了十几个乱兵和匪人,之后便没有百姓死伤了。随后,流寇将樊巡检和镇上士绅、富商、胥吏、恶霸,还有一些士绅族中子弟、家奴、团练教师,共四十七人押至巡检司衙门处斩,抄没家产。贼军将这四十七人的家眷尽行逐出,占据府邸,其余贼兵或住宿庙宇,或在镇外扎营,并不侵占其他民宅。”
孙承宗去职之后,并没有像王瑾以为的那样会把易浩然推荐给熊文灿,而是推荐给了卢象升。毕竟本时空没有髡贼,孙承宗认为易浩然去广东没有用武之地,还是卢象升这里更用得着他。卢象升对易浩然还算满意,把他留在了幕中。
易浩然拿出一本小册子,恭恭敬敬地递上:“这是贼人张贴的告示,细作抄录了一份。”卢象升接过,颇为讶异:“贼人贴了这么多告示?”翻开一看,开头大体上是说他们乃是义军,只是从此地过路,不会纵兵劫掠,让百姓不要惊恐。后面则主要是那四十七个被杀之人所犯罪行,最后连被正法的那七个士兵和五个地痞的罪行都附上了。细作的字迹潦草,错别字甚多,卢象升也无心细看,草草翻阅了一遍,放下册子:“看来这伙贼人很不好斗,还有没有别的消息?”
易浩然说:“贼兵共有五千余众,披甲者约有千人,骡马亦不下千数。行止有纪律,不亚于官军。有明岗暗哨,戒备森严。”卢象升说:“匪首的旗号是什么?”易浩然说:“一为翻山鹞,一为虎焰斑,但是从贼兵安营的部署来看,并未分为两部。”
坐在角落里的另一名幕僚飞快地翻查着一本书册。没多久,幕僚禀报说:“回禀臬台,虎焰斑本是陕西西安、延安二府交界一带不著名之小匪伙,去年三月为蒲城武举王文昌剿灭。翻山鹞是闯将的部下,最早是去年四五月间出现在白水、蒲城一带,随流窜山西,之后行踪不详。”
农民军流窜四方,行踪无定,情报搜集十分困难。各地明朝官员也都只顾眼下,毫无全局观念,对农民军的了解十分模糊,只求自己辖区无事而已,根本不关心流寇们平时在做什么。卢象升与他们不同,自从就任大名知府以来,就竭尽全力搜罗所有关于农民军的情报,虽然只靠官府的报告和少数叛徒的交代,这些情报并不准确,但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在情报搜集方面,所有负责围剿农民军的官员中只有洪承畴能与卢象升相比。
卢象升说:“这两个贼人都和蒲城有关,又同时出现在山东,想来不会是同名所致。但这就奇怪了,直隶、山西边界有重兵防守,这两个贼人是如何跑到山东去的?既然去了山东,又为何要回来?”
近些年来,想到直隶、山东发财的反王不计其数,山东虽然也遭了灾,但是鲁西北一带的情况还是比山西要好,官兵也弱得多。从自然灾害严重的鲁南一带又逃来不少难民,很容易拉队伍。但是有卢象升坐镇大名府,他们也就是想想而已,就连王嘉胤、王自用都无法突破卢象升的拦截。
易浩然说:“从山东传回的消息说,山东官军都调去登莱了,内地州县极为空虚。这些贼人公然穿州过县,如入无人之境,地方官员根本不敢阻挡,任由流寇劫掠勒索。”卢象升说:“是啊,山东官府如此软弱,任由流寇横行,可这些流寇偏要触霉头,一路西进,要闯回山西,岂不怪哉。这些流寇从山东来的一路上,也像在南馆陶镇这样大举杀戮官绅吗?”易浩然说:“不曾,在冠县、堂邑、博平、荏平等地,都是以勒索为主,偶尔才打破一处村寨掠粮。”
卢象升说:“易先生,你说若是一般的流寇,像王嘉胤这样的,会怎么做?”易浩然说:“那定是攻州破县,大杀大掠,招兵买马,甚至会攻击运河漕船。”卢象升说:“可这伙贼人,却像急于赶路一样,绕过东昌府城和临清州这样富庶的大码头,到了南馆陶镇才停下来杀戮官绅,倒好像是故意来向我们挑战一样。”
挑战卢象升?这两年卢象升屡屡打败各家反王,得了一个“卢阎王”的绰号,其麾下天雄军有上万人马,而且最近颇得朝廷信重,粮饷装备都补充了不少。若是不拉来几万兵马,反王们的队伍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五千人马就挑战卢象升,真是天大的笑话。
可是,眼前这伙流寇就驻扎在离卢象升的驻地大名府城只有七十里的地方,公然占据巡检司衙门,杀死朝廷命官。两地之间有水路也有旱路,一马平川,卢象升如果要出兵打击他们,一天可至。这种架势,确实是在向卢象升邀战。
流寇摆出这样疯狂的阵势,大出卢象升意外,他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然也就没有考虑过该如何接招。直接出兵攻击是不妥的,南馆陶镇不是他的辖境,该管当地的山东东昌府的官军还没出击,直隶大名府的驻军就去跨省干预,打赢了不见得有功,打输了一定有过。这样越境办事,也会引起皇上的猜忌。
但如果不出击,卢象升的处境也很不妙,他的辖区是直隶南端的顺德、广平、大名三府,从北向南依次排列,形状狭长。流寇可以不把主力开进他的辖境,只是沿着几百里长的边界线杀掠乡绅。那样一来,卢象升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还有官场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