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微微点头,这他能够理解,历朝对土地税法的改革,往往都是制度定得好好的,到了下层就开始迅速变味。

    比如王安石改革,在制度上其实几乎没有任何问题,也的确让北宋回了波血。

    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青苗法,被下层的执行官吏,愣是给玩成了百姓士绅集体抵制的恶政。

    而且,王安石、宋神宗这两位改革的推手,前者缺乏对底层领导的经验,后者喜欢左右摇摆,再加上当时北宋的党争因为变法而变得尤为剧烈。

    宋词第一人的苏轼,甚至被王安石逼得前往徐州抗洪抢险,还因此写信大骂王安石。

    因为王安石为了强行让新法推行下去,排斥一切反对自己的意见,作为旧党领头羊的司马光,甚至没有直接反对王安石,只是通过实地考察,觉得原来治理黄河的办法过于激进,强行回河可能会酿成大祸,这才稍稍提了下。

    但王安石这时候已经被党争折磨得有点神经质了,下意识觉得司马光是想阻碍新法推行,所以便一意孤行,直接酿成了黄河大改道,从此夺淮入海。

    如此政局之下,哪里能够安稳改革,能不坏事都算烧高香了。

    林煜接着说:“摊赋入亩没有什么后续,或者说后续也不在赋役,而在另一个关键点——税收。”

    “众所周知,赋税赋税,可能老百姓觉得这是一种东西,但其实,这应该是两样东西,也即是赋役和税收。”

    “赋役就不说了,我们只说税收,到底什么是税收?”

    “按照历史来看,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夏朝的‘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

    “而后出现的‘赋’则与‘贡’不同,西周将国家征收的军事物资统称为‘赋’,征收的土产物资统称为‘税’。

    到了春秋后期,赋与税统一按田亩征收。‘赋’虽然原本统一指代军赋,但往往到了实际执行层面,国家依此来征集的‘赋’不只局限于军赋,还包括其它财政方面的支出收入。”

    “而且,国家对于关口、集市、山林、水土等征集的财政也被叫做‘赋’。所以,‘赋’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只是单单指代军事物资了,而是具备了‘税’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