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就自杀了。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至此,长平之战的两大主角,赵括和白起,都离开了人世。
但长平之战的影响深远,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润色,赵括“一战成名”,成为“纸上谈兵”的典范!
也许白起不再领兵攻击赵国是对的!而长平之战,也成了白起的最后一战,成就了他“常胜将军”和“人屠”的赫赫声威。
马周说完马家先祖这段往事,也不胜唏嘘!
据马周的说法,家族流传下来的《马服君兵书》,是赵括早就写好的,至于长平之战的大部分内情,是赵括的一个贴身卫士,从长平战场逃跑回家以后,亲口述说的。
还要一小部分,是家族的一些人,通过调查以后推测出来的,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下来。
对这些记载的真实性,马谡还是有些存疑的。所以,马谡顾不得翻看兵书,而是先查阅了《战国策》中有关长平之战的记载,一一印证以后,不由他不信!
因为书中对长平大战的记载,虽然没有大战的具体情况,除了对赵括的评价以外,其余所有的佐证,都支持家族对长平之战的记载。
战争的具体情形虽然记载不祥,但战后的形势,双方的伤亡,都支持赵括指挥的长平大战,和白起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不是一战击溃的“纸上谈兵”。
本来,马谡对赵括整理的兵法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现在听了父亲马周的述说,加上自己的印证,对赵括的印象大为改观,不由拿起兵法翻看。
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句话是“兵贵其勇,将贵其谋。运筹帷幄之良将,英勇向前之精兵,奖罚分明之定制,乃鼎之三足也,缺一不可。”
马谡稍微一思索,就明白了赵括为什么被称为“纸上谈兵”!他在兵法中,特别重视将领的智谋,过分强调士兵的勇猛!
这种想法原本没有错,但在那个时代则不行,也可以说他的兵法,超越了那个时代!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杀伤性武器对抗勇将,他就只能用勇将来对抗,因此,勇将在冷兵器时代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至此,长平之战的两大主角,赵括和白起,都离开了人世。
但长平之战的影响深远,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润色,赵括“一战成名”,成为“纸上谈兵”的典范!
也许白起不再领兵攻击赵国是对的!而长平之战,也成了白起的最后一战,成就了他“常胜将军”和“人屠”的赫赫声威。
马周说完马家先祖这段往事,也不胜唏嘘!
据马周的说法,家族流传下来的《马服君兵书》,是赵括早就写好的,至于长平之战的大部分内情,是赵括的一个贴身卫士,从长平战场逃跑回家以后,亲口述说的。
还要一小部分,是家族的一些人,通过调查以后推测出来的,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下来。
对这些记载的真实性,马谡还是有些存疑的。所以,马谡顾不得翻看兵书,而是先查阅了《战国策》中有关长平之战的记载,一一印证以后,不由他不信!
因为书中对长平大战的记载,虽然没有大战的具体情况,除了对赵括的评价以外,其余所有的佐证,都支持家族对长平之战的记载。
战争的具体情形虽然记载不祥,但战后的形势,双方的伤亡,都支持赵括指挥的长平大战,和白起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不是一战击溃的“纸上谈兵”。
本来,马谡对赵括整理的兵法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现在听了父亲马周的述说,加上自己的印证,对赵括的印象大为改观,不由拿起兵法翻看。
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句话是“兵贵其勇,将贵其谋。运筹帷幄之良将,英勇向前之精兵,奖罚分明之定制,乃鼎之三足也,缺一不可。”
马谡稍微一思索,就明白了赵括为什么被称为“纸上谈兵”!他在兵法中,特别重视将领的智谋,过分强调士兵的勇猛!
这种想法原本没有错,但在那个时代则不行,也可以说他的兵法,超越了那个时代!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杀伤性武器对抗勇将,他就只能用勇将来对抗,因此,勇将在冷兵器时代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