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崔婺华眼下的实力,自创技能,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想。双S级的技能,它的基础怎么也得是个双A级,崔婺华根本买不起。最可能出现的状况是:没等摸到A级强化的边,她就死在了某一次任务历程中。
哪怕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崔婺华还是愿意为自己保留这个梦想,她在娱乐性(技能)里选出了一项——韩娥歌技。
韩娥并不是韩娥的真名。她本是春秋时代的人士,不知为了什么缘故,离家去了山东(齐国)。也许是盘缠带得不够,也许是途中遭遇了盗匪,反正到了山东的时候,她的手里没了钱,迫于无奈,只能到街头卖艺。因为唱得太好,热情的山东人民纷纷“捧个钱场”,她很快赚到足够的钱离开了。
史家没有记录她的去向和之后的人生际遇,倒是听过她的歌的山东人民没有忘记她,因为他们即使是坐在自己的家里,也总是有一种幻觉,仿佛她的歌声在他们家里的房梁间回响——这便是成语余音绕梁的来历。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沿街卖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赫赫有名的伍子胥,他本是楚国贵族,因为家族遭到楚平王迫害,只身逃到吴国。初到吴国的时候,伍子胥并没有得到吴王重用,由于经济捉襟见肘,也曾有过街头卖艺的日子。后世的很多人说到伍子胥的这段时光,用了“吹箫乞食”四个字——在很多古代中国人眼里,卖艺就是乞讨的一种。
很可能是由于这样的缘故,韩娥没有透露她的真名实姓,山东歌迷们只能根据她的国籍,称她为韩娥——韩国(不是棒子国)的美女。
如果不是来到“主神”空间,崔婺华只道“余音绕梁”这四个字是形容韩娥的歌唱艺术,甚至带了许多夸张的成分。如今换个角度再看,也许韩娥就是无意之中摸索出了初步的精神控制技能,所以山东听众才会出现幻觉。只可惜没有人意识到这种技能的价值,没有在战场上加以利用,韩娥本人也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由于所有歌迷都把韩娥的歌声看作一种极致的消遣,所以“主神”将其认定为娱乐性(技能),出于同样的原因被归为娱乐性(技能)的还有裴旻的剑舞。
在唐朝,裴旻的剑舞与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并称盛唐三绝。其实在那开元天宝盛长安,还有一个以舞剑知名的人物,便是公孙大娘——称为大娘并不是她年纪大辈分高,而是她在自家姐妹中排行最长的缘故。公孙大娘是专门以舞蹈为业的艺人,她的剑舞被看成娱乐性(技能)理所当然,可是裴旻是征战沙场的将军,他的剑舞怎么会是娱乐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剑虽然号称百兵之君,在战场上迎敌的效果还真不如刀枪斧钺——裴旻在战场上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时候,用的也不是剑。与他一起上战场的官兵,自己也得奋勇杀敌,哪里顾得上欣赏裴将军的招式?至于有机会直面裴旻的敌军,只怕没有走过几招,就被斩于马下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能见到全场的裴旻剑舞?无非是得胜还朝之后,三五知交为之设宴庆功,裴将军乘兴而起,拔剑而舞。这种环境下的剑舞,可不是一种娱乐么?
同样叫做剑舞,裴旻的主业是军官,他的剑法永远不会像公孙大娘那样优美,免不了带着浓烈的杀伐气息。如果真的能参透裴旻剑舞招式,也许真的能创造出一套剑法。崔婺华觉得这是“主神”的又一个bug,只是比起张杰既是队长又是引导者的大bug,这根本算不得什么。
选定了裴旻剑舞之后,崔婺华最终还是没有放弃公孙剑舞。即使公孙大娘的剑法不能用于战场,与裴旻剑法对比参悟,也许有利于领悟裴旻剑法的精髓。当然,诗圣杜甫那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把公孙大娘的剑法称赞为“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也让崔婺华对这种剑舞多了几分向往。
既然选了公孙剑舞,崔婺华也顺便加上了伯牙琴音。
如果说韩娥的歌声是中国声乐艺术的顶点,伯牙的琴技便是器乐艺术的巅峰。《荀子·劝学篇》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也许伯牙琴声也有影响精神的能力,很多动物的感觉比人类更灵敏,所以只遇见了钟子期这么一个知音。
既然要买伯牙的琴技,便少不得伯牙生前曾经弹奏的号钟琴。剩下的两千多点,再买个神枪手技能,配上一把无限(子)弹的沙(漠之鹰),加上一把桃木剑、若干灵类子弹、对付厉鬼的示警符、辨位符、护身符、迷惑符等各种符箓,零零碎碎的又是七百多奖励点。
哪怕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崔婺华还是愿意为自己保留这个梦想,她在娱乐性(技能)里选出了一项——韩娥歌技。
韩娥并不是韩娥的真名。她本是春秋时代的人士,不知为了什么缘故,离家去了山东(齐国)。也许是盘缠带得不够,也许是途中遭遇了盗匪,反正到了山东的时候,她的手里没了钱,迫于无奈,只能到街头卖艺。因为唱得太好,热情的山东人民纷纷“捧个钱场”,她很快赚到足够的钱离开了。
史家没有记录她的去向和之后的人生际遇,倒是听过她的歌的山东人民没有忘记她,因为他们即使是坐在自己的家里,也总是有一种幻觉,仿佛她的歌声在他们家里的房梁间回响——这便是成语余音绕梁的来历。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沿街卖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赫赫有名的伍子胥,他本是楚国贵族,因为家族遭到楚平王迫害,只身逃到吴国。初到吴国的时候,伍子胥并没有得到吴王重用,由于经济捉襟见肘,也曾有过街头卖艺的日子。后世的很多人说到伍子胥的这段时光,用了“吹箫乞食”四个字——在很多古代中国人眼里,卖艺就是乞讨的一种。
很可能是由于这样的缘故,韩娥没有透露她的真名实姓,山东歌迷们只能根据她的国籍,称她为韩娥——韩国(不是棒子国)的美女。
如果不是来到“主神”空间,崔婺华只道“余音绕梁”这四个字是形容韩娥的歌唱艺术,甚至带了许多夸张的成分。如今换个角度再看,也许韩娥就是无意之中摸索出了初步的精神控制技能,所以山东听众才会出现幻觉。只可惜没有人意识到这种技能的价值,没有在战场上加以利用,韩娥本人也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由于所有歌迷都把韩娥的歌声看作一种极致的消遣,所以“主神”将其认定为娱乐性(技能),出于同样的原因被归为娱乐性(技能)的还有裴旻的剑舞。
在唐朝,裴旻的剑舞与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并称盛唐三绝。其实在那开元天宝盛长安,还有一个以舞剑知名的人物,便是公孙大娘——称为大娘并不是她年纪大辈分高,而是她在自家姐妹中排行最长的缘故。公孙大娘是专门以舞蹈为业的艺人,她的剑舞被看成娱乐性(技能)理所当然,可是裴旻是征战沙场的将军,他的剑舞怎么会是娱乐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剑虽然号称百兵之君,在战场上迎敌的效果还真不如刀枪斧钺——裴旻在战场上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时候,用的也不是剑。与他一起上战场的官兵,自己也得奋勇杀敌,哪里顾得上欣赏裴将军的招式?至于有机会直面裴旻的敌军,只怕没有走过几招,就被斩于马下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能见到全场的裴旻剑舞?无非是得胜还朝之后,三五知交为之设宴庆功,裴将军乘兴而起,拔剑而舞。这种环境下的剑舞,可不是一种娱乐么?
同样叫做剑舞,裴旻的主业是军官,他的剑法永远不会像公孙大娘那样优美,免不了带着浓烈的杀伐气息。如果真的能参透裴旻剑舞招式,也许真的能创造出一套剑法。崔婺华觉得这是“主神”的又一个bug,只是比起张杰既是队长又是引导者的大bug,这根本算不得什么。
选定了裴旻剑舞之后,崔婺华最终还是没有放弃公孙剑舞。即使公孙大娘的剑法不能用于战场,与裴旻剑法对比参悟,也许有利于领悟裴旻剑法的精髓。当然,诗圣杜甫那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把公孙大娘的剑法称赞为“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也让崔婺华对这种剑舞多了几分向往。
既然选了公孙剑舞,崔婺华也顺便加上了伯牙琴音。
如果说韩娥的歌声是中国声乐艺术的顶点,伯牙的琴技便是器乐艺术的巅峰。《荀子·劝学篇》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也许伯牙琴声也有影响精神的能力,很多动物的感觉比人类更灵敏,所以只遇见了钟子期这么一个知音。
既然要买伯牙的琴技,便少不得伯牙生前曾经弹奏的号钟琴。剩下的两千多点,再买个神枪手技能,配上一把无限(子)弹的沙(漠之鹰),加上一把桃木剑、若干灵类子弹、对付厉鬼的示警符、辨位符、护身符、迷惑符等各种符箓,零零碎碎的又是七百多奖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