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舆论狂潮(2)

    许多民国新闻人其实与现代新闻人有两个相同的特质。首先是重国外轻国内,极为在意外人的看法,而轻视国人的意见,报导事件也是一样,国内交通事故有多少不去关注,国外一个连环撞车都能报道几天;另外就是都更愿意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去博取关注度,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那就随后再说。

    《英文导报》率先转载冯玉祥炮制的讨吴檄文后,各地英文报纸登时跟上,使吴安平这个本陌生的名字,几乎一夕之间为各国驻华人员所熟悉,同时一些订阅英文报纸的国人,也就此知道,在甘陕还存在这样一支意图“分裂民国”的势力。当然,并不是没有人发出疑问,但日本主导的《标准报》横插一脚,顿时使这些人倾向于相信先前的报道。

    这时,国内的报纸开始跟进。北京的《世界时报》、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申报》及武汉、长沙、广州等各大城市的重要报纸,都按照《英文导报》标注的转载出处,向《西北民报》提出了转载要求。这正是冯玉祥期待的局面,他自然不会拒绝。但同时,这些报纸又将《标准报》炮制的《何为中国》一文翻译后,同时转载了上去。

    这一轮的动静可就大多了。举国哗然,吴安平一夜之间名声大振,却又臭不可闻,无论南北东西,俱是一片声讨、咒骂声。

    吴安平本就崇尚言论自由,所以解放军占据甘陕之后,兰州及西安的报界氛围又比先前宽松不少。为规范言论及确定明确报道责任,西北临时政府虽然通过了《新闻及出版法》,但还未来得及推广。于是,甘陕本地报纸也没给吴安平留面子,只比各地晚一日,兰州的《兰州日报》、《大河日报》及西安的《新秦日报》、《西安评论》等报刊,也进行了转载。

    在甘陕,民众可就不只是哗然,而是近乎沸腾了。

    对于知识分子和文化青年来说,《标准报》那篇文章只当其放屁,但对《西北民报》那篇却感想复杂。其实他们也有相同的疑虑,越认识到陇东集团及解放军的强大,这种疑虑也就越深。很奇怪的是,即便有人感觉一两年后,单凭解放军便足以横扫北洋诸系,也居然未曾生出以其替代北洋或国民政府的想法。

    这些文化人议论纷纭,论战不休,彼此争执十分激烈,但对普通百姓而言,根本没人去关注报纸上的消息,刚开始自然也平静如常。但总有茶博士、酒博士在饭馆、酒馆、茶楼当差,卖力诵读,又有人见一些文化青年及老者争执得面红耳赤,不免上前多问两句,于是,又隔不到半天,此事便传入市井坊间,同样激起了强烈风潮。

    老百姓其实最能分辨世道人心,也最懂得知恩图报,当无数农户、工友、手工业者、店铺伙计、车夫、苦力、小商人等底层民众,知道那些或长袍马褂、或西装革履的先生在议论什么,顿时便鼎沸起来。不过,在底层民众中,舆论风向却是一边倒。毕竟,只凭吴安平免除一切苛捐杂税及保障口粮两项,就使百姓明显感觉到了生存状态的好转。

    吴安平是在李章及安柄朝的提醒下,才知道自己被卷入了一场论战。他命人找来几张相关报纸,一字一句细细研读,随即发现了“邓斌”这个作者署名,也因此判断出始作俑者便是困于归绥的冯玉祥。

    理清脉络后,他便自然知道冯玉祥其实是在为西北军入甘制造舆论,不过面对这样偏颇的非议,他偏偏又没办法拿出有力的反证,单凭嘴说便很可能被认为欲盖弥彰,反而会迎来更大的非议。而且,他真实的意图也不能提前披露,否则更会引起轩然大*,比眼前还要难为。

    引导舆论势在必行,不然政府、集团及军队内部也会思想混乱,无法形成合力。思来想去,吴安平决定不做自我标榜,而是直接把自己对苏联的态度先亮出来,一方面作为对冯玉祥的回击,另一方面算是提前吹吹风,统一甘陕各方面人员的思想认识。

    就这样,十月十九日,吴安平命人将亲自撰写的一篇文章,通过电报传给李章及安柄朝,并由两人将这篇文章直接送到了在兰州及西安的几家报社。无论《兰州日报》,还是《西安评论》,亦或是其他报纸,实际都期待与吴安平这位甘陕头号权力人物能有些接触,这时见到其要发表时文,自然大喜若狂,直接拿下原定的头条,让这篇文章占据了头版整个版面。

    十月二十日,甘陕九家报纸齐齐刊登了吴安平的这篇文章,标题很耸动,并不符合一般民众的认知,名为《苏联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