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会经常提到“元素周期表”,氢原子是其中最轻最简单的元素原子,也就是一个负电电子围着一个正电质子旋转。

        而反物质技术要想走向实际的应用当中,最低等级的原料,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反氢原子,当然,如果能够合成反物质——氢气,那就更好不过了,单单仅是正负电子湮灭,还并不足以支撑起反物质应用的大旗。

        李正武院士说得没错。

        当今世界,制造反物质的途径无非是利用“质子分离器”从氢元素中剥离电子而取得作为氢核的质子,随后上亿个这样的质子收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质子包”,再分批将这些“质子包”发送到加速器的束流管中,无数的“质子包”通过多级加速后达到最终碰撞的运行速度——近光速!

        其原理类似于“用消防水枪射击墙壁”形成四溅的水花和被冲刷下来的墙壁杂质;“质子包”就是这个“消防水枪”,撞击在固定靶上,产生了许多快速散开的“碎片”,而这些“碎片”中包括一些碰撞前不存在的粒子,它们是由高能束流中的能量在碰撞时转化成质量而形成的。

        按照爱因斯坦“能量与质量相互转化”的原理,这些粒子中便存在着一些“带负电的质子”(反质子),但它们飞行速度很快,所以要再通过减速器让“反质子”静止下来,再将“反质子”与用其他方法获得的“带正电的电子”(即反电子)相融合,最终才能形成“反氢原子”。

        但问题是,“反氢原子”不能接触正物质的世界,否则会迅速与正常物质中原子相遇并形成能量(辐射或亮光),这与“酸碱物质相遇会发生中和反应”有些类似;因此,“反氢原子”必须相对静止地被保存在真空容器当中,而且不能碰到试验设备。

        由此可见,制造“反氢原子”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自古华山一条道,在没有新的反物质制造方法出来,这种制造方法,当然就是那唯一的上山道路。

        当然了,几十年来,也不是没有人想要开发出另外一种制造方法,但很遗憾,都在爬‘华山’的路上摔死了,连个响动都没有。

        李正武院士相信,即便刘峰再怎么天纵奇才,但他又不是妖孽,在这种世纪性的难题面前,也会束手无策吧。

        果然。

        刘峰的回应印证了他的猜想。

        “当前,制造反物质确实只能依靠强子对撞机的随机获取,这一点,我无从辩驳。而且,今后的反物质制造技术,恐怕也依然离不开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参与,不过……”

        怎么,我才刚刚发力,你就倒下了?李正武老先生撇了撇嘴,既然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撺掇着上面大搞特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