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凯德特里华林克瑞斯教授主导的这次试验实际上非常有趣,除了三百名实验对象,他们还动员了超过三万人来参与实验的推进。

    这三万多名协助者包括了部分被实验对象的亲属、熟人,当然更多的还是陌生人,通过这些人与实验对象的接触,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个角度给予他们各式样的刺激,对他们身上建立对某种事物的暗示。

    举个例子,他们对一名二十二岁的男性志愿者选取的暗示对象就是一个数字“9”。

    为了实现对“9”这个数字的暗示,协助者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强化这个数字在该志愿者心中的认知,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每天给他寄以“9”开头的信;请他外出去时刻意选择与“9”相关的位置、场所;在他家里附近放上许多与“9”相关的标志;让他看到“9”这个数字被不断写了擦,擦了写……

    在经过三个月的强化之后,在对志愿者的测试中,初见成效了:志愿者对“9”这个数字变得极度不敏感,给他一组数字进行记忆,他会自然而然地将“9”的存在忽略掉。

    此后,为了检验这一暗示效果,协助者停止行动,但志愿者关于“9”的认知并没有回复的迹象,就像脑子里关闭了对这一数字的感知。

    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凯德特里华林克瑞斯教授要求协助者们开始进行逆暗示,只是这个过程并不像模糊感知那么轻松,协助者们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将志愿者的认知调整回来。

    到这里,本来说对于这个志愿者的实验可以圆满收官,但调查员随后发现了更加有意思的现象,志愿者对“9”这个数字的认知呈现出双向性他可能会对“9”这个数字无比敏感,也可能对这个数字感官全无,而这两种情况并不取决于他自身,而是取决于由协助者们引导他所达成的状态。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这名志愿者对“9”这个数字的认知变得完全可控了,协助者们可以非常轻易地让他对“9”敏感或模糊,这种感觉就像是一扇窗户,许久未打开的话,想打开就会变得非常艰难,但如果经常性地被打开,以后就不会出现想打开却被卡住的情况。

    人的心灵与认知或许就像是一扇窗户,可以人为的通过暗示去决定这扇窗户此时是开启还是关闭。

    正是因为这一点,协助者们没有停下实验,而在后续的实验中,志愿者对“9”的感知就保持在这种可以轻易改变的状态。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也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例子,而有三百名实验对象,每个都要选择不同方向的暗示点,这里面当然存在不太温和的例子。

    对一名二十四岁女性志愿者的暗示是尿床,即遗尿。

    一般而言,三岁以内的幼儿会因为智力发育不全,排尿习惯尚未养成,会在夜间尿床,而三到五岁的孩子会因为精神刺激、贪玩少睡、过度疲惫引起遗尿,五岁以上到成年人,乃至老年人,除了泌尿系统发生病变、身体机能已经彻底老化的情况,基本都不会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