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去往西,南阳数百里,哪怕昼伏夜出,三万大军,也极有可能被对方的哨探察觉,一旦那样,最后怕不是会被对方的骑兵各个击破。

    一番权衡利弊后,卢象升顿时明白,他这十万大军绝不能分散去偷袭,而是应该将对方的骑兵引走,给孙传庭创造偷袭的机会。

    于是立即就派出快马,连夜向北方奔去,第二天,大军就起营拔寨,向着西南方而去,做出一副要攻取泌阳,唐县,新野,掐断南下华军后路的态势。

    而此时的孙传庭,带着大军已经来到了汝州和河南府的交界处。

    八万大军浩浩荡荡,颇有些气势,尤其是那两万秦军,北上打了个来回,此时已经成了精锐老兵,比起卢象升的天雄军和洪承畴当初的那两万秦军只强不差。

    因为孙传庭几乎将戚少保的兵书倒背如流,虽说不是完全按照戚少保兵书来练的兵,但有了前两后起码接近五成。

    两万人马都是以十五人的鸳鸯阵为基础单位,军中不但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还打造了一百辆火车,完全就是按照野战模式来打造的。

    若非其他六万新兵尚且稚嫩,而又缺乏骑兵,孙传庭还当真想要和华军决一死战,硬碰硬的来一场。

    不得不说,明朝作为汉人最后一个王朝,优势实在太大了,哪怕再不懂兵事的文人,都有着大量的兵书战策可以借鉴。

    尤其期间还出了个戚继光这种千古名将。

    相比起以前历代兵法大家和名将所著作的兵书,戚继光的兵书更为的详细和系统,也更为的实用,非常适合纸上谈兵的人来借鉴。

    小到选兵练兵,大到战术战略,从十几人的基础作战单位,到上万人的高级单位,各种阵法,武器的配合,战场指挥协调,详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就是中国的优势,历朝历代的名将名人都喜欢著书立作,将自己的心得,全部流传下去供后人借鉴,同时搏一个千古留名。

    而戚继光后来的几年时间几乎都花在了著作兵书,完善戚家军的上面。

    别说比起同时代的欧洲军队,哪怕到了晚清,戚家军依然是一支十分先进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