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真相(2/3)
这些百姓,只告诉她,前些日子江南水患,豫州城推行了一个政策。
一个趁火打劫,阴险之至,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政策。
江南三省,没有发生水患之前,是极其富庶的米粮之乡,还是整个北诏经济最繁荣的地方,所以那里的百姓数量,是除了京城以外最多的。
那么豫州作为一个江南前往京城必经之路的州府,规模也不大,连兖州和通州都容纳不下的灾民,豫州又怎能容纳的下呢?
听说灾民人数过多之时,兖州已经失守了,黑压压的人群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人梯,进了兖州城可里面那仅供兖州百姓日常起居的一点点存粮,又怎么够数以百万的灾民吃呢。那里,俨然已经沦为了人间地狱,众人为了一口粮食烧杀抢掠,甚至于易子而食。
到了豫州,灾民其实已经被过滤了,且奔波劳累哪有什么力气闹事,故而豫州城墙高峻,守卫又多。并未真的受到灾民动乱和流寇频仍的困扰。可倘若豫州真的袖手旁观,城门紧闭,必然会遭到天下人的谴责,朝廷也不会放过他。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受灾之后北诏各地物价上涨,就算是豫州知府从各地买粮,那银钱又从何而来?
豫州在灾民到达这里之前,便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人,必须缴纳一两纹银,才能入城避灾。
一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大概是,一家三口一月省吃俭用的花销吧。
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远道而来的灾民自然也很难接受。
可就在他们颠沛流离,四处乞讨为生的时候,遇到了第一批,明面上的恶人。
率先出头反对豫州政策的人,被当众斩杀,对外,只说那是流民作乱。可私下里谁都清楚,这位知府,是个狠角色。
为了不和兖州那些灾民一样互相残杀,稍微有点家底的人,都交了钱入城,寻求豫州城墙的保护。而那些没有钱的人之中,每出一个闹事者,都会被豫州守卫无情斩杀,然后将尸体焚烧。
在豫州知府的铁血手腕下,灾民求助无门,甚至不敢声张,只能漫无目的的离开,或是想尽办法的竭力往城墙上面爬,希望能翻过这道隔着生死的厚重墙壁。
反观豫州知府,拿了灾民的最后一丝积蓄,从外地购粮,又中饱私囊,不知在其中捞到了多少好处。
一个趁火打劫,阴险之至,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政策。
江南三省,没有发生水患之前,是极其富庶的米粮之乡,还是整个北诏经济最繁荣的地方,所以那里的百姓数量,是除了京城以外最多的。
那么豫州作为一个江南前往京城必经之路的州府,规模也不大,连兖州和通州都容纳不下的灾民,豫州又怎能容纳的下呢?
听说灾民人数过多之时,兖州已经失守了,黑压压的人群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人梯,进了兖州城可里面那仅供兖州百姓日常起居的一点点存粮,又怎么够数以百万的灾民吃呢。那里,俨然已经沦为了人间地狱,众人为了一口粮食烧杀抢掠,甚至于易子而食。
到了豫州,灾民其实已经被过滤了,且奔波劳累哪有什么力气闹事,故而豫州城墙高峻,守卫又多。并未真的受到灾民动乱和流寇频仍的困扰。可倘若豫州真的袖手旁观,城门紧闭,必然会遭到天下人的谴责,朝廷也不会放过他。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受灾之后北诏各地物价上涨,就算是豫州知府从各地买粮,那银钱又从何而来?
豫州在灾民到达这里之前,便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人,必须缴纳一两纹银,才能入城避灾。
一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大概是,一家三口一月省吃俭用的花销吧。
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远道而来的灾民自然也很难接受。
可就在他们颠沛流离,四处乞讨为生的时候,遇到了第一批,明面上的恶人。
率先出头反对豫州政策的人,被当众斩杀,对外,只说那是流民作乱。可私下里谁都清楚,这位知府,是个狠角色。
为了不和兖州那些灾民一样互相残杀,稍微有点家底的人,都交了钱入城,寻求豫州城墙的保护。而那些没有钱的人之中,每出一个闹事者,都会被豫州守卫无情斩杀,然后将尸体焚烧。
在豫州知府的铁血手腕下,灾民求助无门,甚至不敢声张,只能漫无目的的离开,或是想尽办法的竭力往城墙上面爬,希望能翻过这道隔着生死的厚重墙壁。
反观豫州知府,拿了灾民的最后一丝积蓄,从外地购粮,又中饱私囊,不知在其中捞到了多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