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白一身青衣素袍盘膝坐于最前,面如平湖,开始讲学。
这次讲的是道经之祖《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句,便是总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言说的,否则怎么讨论呢?但我们把道一说出来,就与那个原本的道有距离了。这说明了人类的语言及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名”反映了人类对世间万物的认知能力,只有对万物进行命名,才能区分,从而加以认识。但道是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对,故不可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对有形可见、随时变化的物理世界背后那个不变的主宰,只能勉强称之为“道”,以便认识、讨论的方便。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万物开始的状态混沌一片,无有区分,当然是无名。
“有名,万物之母”。人类产生,意识加入了世界,由人类的意识对万物加以区分,万物才出现。所以,人类的意识才是万物出现的母亲。
就比方说植物学家和普通人看到的森林是不同的。一个普通人进入一片森林,他对森林中的动植物毫无所知,对他而言,这片森林就是混沌一片,难以表述。假如这个人是个植物学家,对植物和动物相当熟悉。
于是,这棵树是什么树,有什么特点,那棵树是什么树,有什么特点;所有的动植物在学家眼里,都是了若指掌,所以,这片森林在他眼中,历历分明。
混沌状态就是“无名”,历历分明就是“有名”。“无名”、“有名”的概念是理解“玄之又玄”的关键。
“有名”与“无名”在世人的意识中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反映的却是同一个世界,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认识到“玄之又玄”看似是返回到混沌的状态,其实在认知上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世人三境,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次讲的是道经之祖《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句,便是总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言说的,否则怎么讨论呢?但我们把道一说出来,就与那个原本的道有距离了。这说明了人类的语言及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名”反映了人类对世间万物的认知能力,只有对万物进行命名,才能区分,从而加以认识。但道是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对,故不可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对有形可见、随时变化的物理世界背后那个不变的主宰,只能勉强称之为“道”,以便认识、讨论的方便。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万物开始的状态混沌一片,无有区分,当然是无名。
“有名,万物之母”。人类产生,意识加入了世界,由人类的意识对万物加以区分,万物才出现。所以,人类的意识才是万物出现的母亲。
就比方说植物学家和普通人看到的森林是不同的。一个普通人进入一片森林,他对森林中的动植物毫无所知,对他而言,这片森林就是混沌一片,难以表述。假如这个人是个植物学家,对植物和动物相当熟悉。
于是,这棵树是什么树,有什么特点,那棵树是什么树,有什么特点;所有的动植物在学家眼里,都是了若指掌,所以,这片森林在他眼中,历历分明。
混沌状态就是“无名”,历历分明就是“有名”。“无名”、“有名”的概念是理解“玄之又玄”的关键。
“有名”与“无名”在世人的意识中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反映的却是同一个世界,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认识到“玄之又玄”看似是返回到混沌的状态,其实在认知上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世人三境,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