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刘勋脸色不对,黄猗也反应过来,未免有些窘迫。他连忙说道:“刘焉本有异志,他最初是想去交州,后来听侍中董扶中益州有天子气,这才改请益州。入益州之后,他就有意树立自己的威信,先派人占了汉中,又杀了从事贾龙,闭关自守,不听朝廷号令。我听益州来的人说,他还在益州造乘舆车具,不臣之心已显。当此之时,如果将军请他东下襄阳,他会不愿意吗?”

    刘勋捏着手指,想了好一会儿。“刘焉既然有不臣之心,他岂能与朝廷一起出兵?”

    “朝廷出兵由武关,刘焉出关由汉中,两者并无关联,有何不可?”

    “就算如此,那也只是两路啊,还有一路呢?”

    黄猗强忍着心中的鄙视。“将军忘了围魏救赵吗?”

    刘勋转了转眼珠,恍然大悟。“说的这第三路原来是我啊?可是……我如何能向宛城去?邓展就在湖阳一带,李通在平春,我们根本过不去。就算是向襄阳也不行,襄阳城也有大军驻守,我们这万余人如何能攻破襄阳?”

    “谁说我们要攻襄阳城了?”黄猗连连摇头。“周瑜得知宛城、襄阳遭受攻击之后,还能安心攻打江陵吗?他肯定要撤军。我军就埋伏在岘山一带,等周瑜通过时袭击他。如果能得手,我们就顺势攻打襄阳。如果不能得手,江陵之围也不战而解,安然无恙,我军原路返回即可。”

    刘勋笑了。“这的确是个办法。子美,这一计用得好,用得好啊。这读书人就是读书人,心眼儿就是多,不像我们这些武夫只知道拿刀砍人。”

    黄猗笑道:“将军有勇,我有谋,只要我齐心协力,孙策能奈我何?”

    “没错,没错。”刘勋拱拱手。“子美,这笔墨的事,就交给了。”

    “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

    岘山,郭嘉与荀攸并肩而立,看着东侧银带般蜿蜒流淌的汉水,一时出神。

    虽然都是颍川人,但他们之前都不知名,互相之间的了解也不多。郭嘉直到投孙策后才听说荀攸的名字,而荀攸也差不多,看到郭嘉在孙策麾下受到重用才意识到这是个高手,但他们还是没有交流过,直到郭嘉从汝南赶来。

    两人一见如故,几句话一说,就知道对方的底细,顿时有了惺惺之意。接连几天,两人畅谈天下大势。荀攸话不多,大部分时间听郭嘉说,但偶尔一两句却能命中要害,让郭嘉大有知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