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
孙策对李儒说,弘农王是死于的一杯鸩酒,这没什么好说的,不管的良心是不是受到谴责,这都是事实,不容改变。但是弘农王的死是不是就应该由一个人负责?这事大有商榷的余地。
为什么要杀弘农王,是因为和弘农王有私仇吗?当然不是,是奉董卓之命。
董卓是谁,为什么要听他的命令?他当时是相国,是郎中令,他的命令,不能不听。
相国是外朝首辅,久废不立,董卓怎么会变乱制度,成为相国?其他大臣为什么没站出来反对?
好,董卓兵强,他们拦不住。那么董卓作为边军将领,他怎么会出现在洛阳?他开始只有三千人,为什么却能掌握了朝政,自诩为天下健者的袁绍当时都干了些什么?
聪明人说话就是方便,孙策几句话一说,李儒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没错,弘农王是死在他的手上,但弘农王死的责任却不能由他一个人担着,董卓有责任,袁绍等人也有责任,而且细论起来,袁绍的责任甚至更大。袁绍烧宫杀人的时候,天子为什么会出现在黄河边?袁绍派人找过他吗,关心过他的安吗?如果不是董卓,天子和当时尚为陈留王的当今天子也许当时就死了。难道袁绍不应该为此负责?
具体到弘农王之死这件事,李儒是最直接的罪人。但扩大眼界,弘农王之死只是大汉崩溃的一个小细节,李儒甚至连龙套都算不上。他不杀弘农王,弘农王一样活不了。相比之下,袁绍才是这个乱世的始作俑者,董卓是他招来的,皇宫是他烧的,弘农王被废时也是他叔叔袁隗扶着下御座的。乱世是他的志大才疏和外勇内怯一举造成的。如果他明智一点,董卓不会入京。如果他勇敢一点,董卓入京也掀不起风浪,该出逃的人是董卓而不是他袁绍。
“先生,是当事人,又在董卓身边那么久,知道的内情无人可及。把这些事写出来,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也算是功德一件。冤有头,债有主,我相信弘农王知道该找谁算账。”
李儒连连点头,连脸上的皱纹都平复了不少。“将军高见,佩服,佩服。”
“先生可别这么说,我也是旁观者清。呢,说白了也是良心未泯,这才一直无法原谅自己。若真是天良丧尽之人,也不会对此事耿耿于怀。”
李儒窘迫不堪,却不得不承认孙策说得有理。真正不能原谅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虽然依附董卓,但他毕竟是一个读圣贤书的人,想到曾经的天子死在自己手中,背负着弑君的恶名,他无法释怀。
可是和袁绍一比,我那点罪过又算得了什么。凭什么我要受良心的谴责,袁绍却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不行,我非揭露他的真面目不可。我遗臭万年,也不能让他置身事外,要臭一起臭。
李儒暗自决心,如此这辈子只剩下一件事可做,那就是这篇文章。不完成这篇文章,死不瞑目。
孙策最后提醒他一句:做翻案文章,不仅要逻辑清晰,更要证据充足,写的每一件事都必须是真的,可以留白,让人猜测,但不能虚构,有意误导,必须有理有据,不能被人抓住哪怕一点破绽。已经是个罪人,也没必要隐讳,有什么写什么。只有如此,才能让人信服。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放下过去。
孙策对李儒说,弘农王是死于的一杯鸩酒,这没什么好说的,不管的良心是不是受到谴责,这都是事实,不容改变。但是弘农王的死是不是就应该由一个人负责?这事大有商榷的余地。
为什么要杀弘农王,是因为和弘农王有私仇吗?当然不是,是奉董卓之命。
董卓是谁,为什么要听他的命令?他当时是相国,是郎中令,他的命令,不能不听。
相国是外朝首辅,久废不立,董卓怎么会变乱制度,成为相国?其他大臣为什么没站出来反对?
好,董卓兵强,他们拦不住。那么董卓作为边军将领,他怎么会出现在洛阳?他开始只有三千人,为什么却能掌握了朝政,自诩为天下健者的袁绍当时都干了些什么?
聪明人说话就是方便,孙策几句话一说,李儒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没错,弘农王是死在他的手上,但弘农王死的责任却不能由他一个人担着,董卓有责任,袁绍等人也有责任,而且细论起来,袁绍的责任甚至更大。袁绍烧宫杀人的时候,天子为什么会出现在黄河边?袁绍派人找过他吗,关心过他的安吗?如果不是董卓,天子和当时尚为陈留王的当今天子也许当时就死了。难道袁绍不应该为此负责?
具体到弘农王之死这件事,李儒是最直接的罪人。但扩大眼界,弘农王之死只是大汉崩溃的一个小细节,李儒甚至连龙套都算不上。他不杀弘农王,弘农王一样活不了。相比之下,袁绍才是这个乱世的始作俑者,董卓是他招来的,皇宫是他烧的,弘农王被废时也是他叔叔袁隗扶着下御座的。乱世是他的志大才疏和外勇内怯一举造成的。如果他明智一点,董卓不会入京。如果他勇敢一点,董卓入京也掀不起风浪,该出逃的人是董卓而不是他袁绍。
“先生,是当事人,又在董卓身边那么久,知道的内情无人可及。把这些事写出来,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也算是功德一件。冤有头,债有主,我相信弘农王知道该找谁算账。”
李儒连连点头,连脸上的皱纹都平复了不少。“将军高见,佩服,佩服。”
“先生可别这么说,我也是旁观者清。呢,说白了也是良心未泯,这才一直无法原谅自己。若真是天良丧尽之人,也不会对此事耿耿于怀。”
李儒窘迫不堪,却不得不承认孙策说得有理。真正不能原谅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虽然依附董卓,但他毕竟是一个读圣贤书的人,想到曾经的天子死在自己手中,背负着弑君的恶名,他无法释怀。
可是和袁绍一比,我那点罪过又算得了什么。凭什么我要受良心的谴责,袁绍却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不行,我非揭露他的真面目不可。我遗臭万年,也不能让他置身事外,要臭一起臭。
李儒暗自决心,如此这辈子只剩下一件事可做,那就是这篇文章。不完成这篇文章,死不瞑目。
孙策最后提醒他一句:做翻案文章,不仅要逻辑清晰,更要证据充足,写的每一件事都必须是真的,可以留白,让人猜测,但不能虚构,有意误导,必须有理有据,不能被人抓住哪怕一点破绽。已经是个罪人,也没必要隐讳,有什么写什么。只有如此,才能让人信服。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放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