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里有孩子啊。”小雯道。

    杨萌叹气道“你说的孩子和她旁边的那个女孩刚才还在那边偷人东西!那个女的刚才送给一个游客一束花,然后要了五欧元;那几个男人则是在那边玩三个杯子一个球骗人钱的。你瞧这个,现在嘴上还飘着叶子呢!这些吉卜赛人。。。。。。唉,怎么说呢?同情心虽然廉价,但是也不是任意挥霍的。”

    二战时期都知道犹太人很惨,他们被日耳曼人疯狂屠杀,其实当时被屠杀的不光有犹太人还有吉卜赛人,但是战后几乎所有欧洲人都选择了无视吉卜赛人受到的迫害。

    其实吉卜赛人比犹太人更惨,但是他们却被大多数欧洲人歧视。欧洲人的双标也很厉害,一边高喊‘博爱自由平等’,一边歧视吉卜赛人。

    不同的国家对吉卜赛人的称呼都不一样,高卢人称呼他们为‘波西米亚人’,腐国人叫他们‘吉卜赛人’,西班牙则叫他们‘弗拉明戈人’,而他们自己则自称为‘罗姆人’。当他们的面最好还是叫他们‘罗姆人’,不然很容易引发争执。

    (现在女孩穿的波西米亚风格长裙,不是指捷克的波西米亚地区人的穿衣风格,而是指吉卜赛人,而西班牙人爱跳的弗拉明戈舞,也是吉卜赛人的开创的风潮)

    很多人说国内没有吉卜赛人,事实上古籍中还真记录了吉卜赛人的事迹,在当时他们被称为‘啰哩回回’。现在在西部有一万多人,虽然被划入维族,但是维族却叫他们‘阿布达里人’,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等来看,很有可能就是吉卜赛人的分支。

    欧洲人嘴上是绝不歧视吉卜赛人的,大量文学作品都在描写吉卜赛人,著名的《巴黎圣母院》里的艾丝美拉达就是被吉卜赛人偷走抚养大的孩子;还有《卡门》里的卡门;《百年孤独》里一个吉卜赛人寓言了整个波恩维特家族命运;高尔基在《童年》里描写的阿廖沙的童年好友‘小茨冈’,更不用说在汉国父辈人里人人皆知的《大篷车》。。。。。。

    像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多了,欧洲文人墨客最爱的就是吉卜赛人,在所有的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吉卜赛人都是热情善良见义勇为洒脱奔放乐于助人的性格。

    但是他们爱没用,老百姓是真心不喜欢吉卜赛人。

    在老百姓眼里,吉卜赛人就是小偷、乞丐、骗子、人贩子!没看到艾丝美拉达就是被吉卜赛人偷走的么?著名导演盖里奇的电影《偷拐抢骗》里布拉达皮特饰演的吉卜赛人‘米奇’更符合大众眼里对吉卜赛人的定位暴力、骗子。

    (说句题外话,盖里奇是麦当娜的前夫,绝对的鬼才,《两杆大烟枪》、《摇滚黑帮》和《偷拐抢骗》绝对是黑色幽默黑帮片的代表,像《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之类的黑色幽默影片其实都是模仿盖里奇。强烈建议大家都看看。我最爱两个导演,一个是昆汀,一个是‘英国版昆汀’盖里奇)

    这也跟吉卜赛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早年的吉卜赛人是迁徙民族,一千多万吉卜赛人的足迹遍布欧亚大陆,他们以大篷车为家以大篷车为交通工具,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游荡。

    而迎接他们的就是驱赶、歧视甚至杀害。

    从五百多年前瑞士第一个开始立法禁止吉卜赛人在境内逗留开始,数个国家纷纷效仿,像西班牙抓到吉卜赛人,直接割去耳朵驱逐出境,不到一百年,整个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类似的法令法规,吉卜赛人在欧洲各国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