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甲步兵又或者说重装步兵,除了将卒披覆高遮覆率的精良铠甲外,更注重密集阵型协同作战,在当世绝非什么新鲜事物。

    大越立朝,缺乏战马,就注重发展重甲步兵。

    此时的西秦、东川以及淮东、淮西两路兵马,都是在以前的京畿禁军及西军的基础上打造出来,其精锐战力基本上都是重甲步兵。

    楚山崛起早期几次耀眼的战绩,也可以说是重甲步兵突击作战的典范。

    不过,在河淮等地沦陷,在面对战力强悍而机动性极强的赤扈骑兵,楚山则重点发展以盾车等便于战场灵活机动的轻型战械为核心的轻甲步兵战术。

    即便将有限精锐集中起来发展的选锋军,有时候也会下马作战,依旧属于重装步兵的范畴,但这样的作战机会已经不多见了。

    当然,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楚山崛起太快了,楚山的精良铠甲供应已经跟不上兵马扩张的步伐。

    即便徐怀极其重视兵甲的锻铸,????????????????兵甲制备能力,居诸路之首,但前期楚山太窘迫了,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制备出来的精良兵甲拿出来交易,换回紧缺的粮食以及盐布马匹草药等物资。

    即便楚山这些年前后制造出来装备营伍的扎甲、鳞甲,总计也高达近三万套,但除了楚山兵马这些年规模高速扩张外,战争的损耗也同样惊人,此时军中将卒所装备的,主要还是这些年诸多大捷所缴获的皮甲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旧甲。

    这也注定楚山前期发展以精铁盾车等轻型战械为核心的轻甲步兵战术,更为经济实用,也更符合楚山的实际。

    然而战场的形势及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

    随着战事规模的扩大以及双方在对峙缓冲区的防线逐步完善,兵马的机动性都被大幅削弱,这时候谁能掌握局部战场的统治力,往往更能决定胜败的走向。

    比如说双方此时在汝蔡战场投入五六十万兵马,双方都在千方百计的倚山傍水修筑坚固坞寨,短时间内想依靠机动作战或完全依赖谋略取胜,已经是微乎其微了。

    京襄这时候就需要发展重装步兵作为全军的核心,增强对战场的统治力,并配合骑兵及机动灵活的轻甲步兵于侧翼辅助作战,至少更符合广成、襄城等地的对峙战场实际。

    重装步兵的发展,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就全军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