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段恩怨过去了,因为大明对等报复了。”

    于谦说的是大明朝从洪武年间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历经十余次北伐的一些成果。

    胡濙满是回忆的说道:“当年太宗文皇帝在擒狐山上刻字,就是故意的,因为这事,当时不少人都说,大明皇帝小家子气,暴发户,这都过去百余年了,还惦记着,非要立块碑,才肯罢休。”

    “不过也是这块碑,算是把大明和鞑靼部的恩怨解了。”

    朱祁钰一愣,奇怪的问道:“不是这不是激化了两族矛盾吗?为何立了碑,反而化解了仇怨?”

    这不是在激怒草原人吗?怎么就成了和解呢?

    胡濙认真的想了想说道:“这仇怨二字,始终都讲究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他若是扯我一巴掌,我必然回敬他一嘴巴。”

    “这是报仇。”

    “否则就是如鲠在喉。”

    “哪有什么仇恨会被谅解?情绪是需要发泄的,如果未能发泄出来,始终憋着一股气,根本不可能化解。”

    “立了那块永清沙漠的碑文之后,才开始册封瓦剌、鞑靼、兀良哈部诸王,否则,即便是以文皇帝武功赫赫,册封鞑靼王,那反对的声浪也很大。”

    仇恨不是被谅解的,是用来被铭记的,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宣泄,日子久了,越积越深。

    朱祁钰想到了自己御书房那块灵位,他每到中秋节的时候,都会祭奠亡魂,他那段时间,很少会回泰安宫,就住在讲武堂。

    朱祁钰知道那是自己的心病,瓦剌不灭,他这个心病是不可能过得去的。

    仇恨需要宣泄之后,才能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