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身为张楚政权上柱国的项梁,为了改变陈胜死后群龙无首,起义军人心涣散的状况,乃“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共谋反秦大略,沛公刘邦也被招来参加了此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角虽然是项梁,但是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头子更值得关注,那就范增,后来项羽的亚父,刘邦的杀星。

    在这次会议上,范增认为:“陈胜的失败是本来就应当的。秦朝灭亡六国,楚国最没有罪过。且自从怀王到秦国后一去不返,楚国人怀念他直至今日。因此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陈胜首先起事反秦,不拥立楚王的后裔而自立为王,他的势力不能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兵,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都争相归附您,正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故而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后代的缘故啊!”

    这里,范增引用了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槐的悲情故事。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假意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谈判,结果楚怀王如约到达会盟地点后,秦国将其扣留,并借此要挟楚国割让巫郡和黔中郡。两国相交不斩来使,何况是会盟协谈的一国君主!

    楚怀王终究是一个血性男儿,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秦国的割地要求,后来因为其年老体弱,仅仅过了三年,就病死在了秦国,可怜一代楚王竟会客死他乡!秦人将其遗体送回楚国时,楚国老百姓的表现是“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可见楚怀王还是很受老百姓爱戴的君王。

    听完范增的发言后,项梁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派人找到已经流落民间的牧羊人、楚怀王的孙子辈熊心,立为楚怀王。

    在项梁找到熊心立其为楚怀王之前,他是一个牧羊人,老大不小的年纪,还在替人放羊,生活无所着落。项梁立其为王,对熊心来说,是真正的时来运转,但是在项梁、范增等人看来,他只是一个政治工具。

    范增此举,是对当时复立六国共识的发扬和光大,是出于团结整合楚地抗秦力量的需要。

    但是,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虽然拥立怀王对于加速秦帝国的灭亡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对于怀王帐下不同利益集团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作用,也影响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项氏家族的本意是扶持一个傀儡,但是,傀儡有时候也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好也会搞成烫手山芋。事实上,以当时的情形,尤其是陈婴母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天下之望已系于项氏家族,项梁自立为楚王也不失为一种优选方案。

    从项氏家族的角度看,对于拥立怀王之事,后世多持否定态度,北宋王安石曾说过“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显然,王安石对于范增劝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的策略不以为然。清代学者王鸣盛也说“若不立楚怀王孙心,即其后破死于章邯之手,而项羽收其余烬,大可以制天下”。拥立怀王实际上给自己设置了障碍,最终还背负了弑主的罪名。

    项梁拥立怀王一事,跟后来朱元璋迎立红巾军首领韩林儿的情况很像,朱元璋冒着被陈友谅从背后一锅端的风险,前往安丰迎立韩林儿。但是真正迎来韩林儿之后,并没有带来多少政治利益,红巾军和白莲教这个牌子此时已经不值钱了,反而给自己整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主子,最后又还得用一个龌龊的办法将这个主子沉死江中。

    放眼当时外部环境,旧六国复起,既有功德封王的,比如陈胜自封张楚王,陈胜部将武臣攻略赵地后自封赵王,武臣部将韩广攻略燕地后自封燕王。也有血缘封王的,比如齐王田儋、魏王魏咎(从某种意义上说,魏咎之所以为王,是陈胜部将周市“使者五反”,坚持不自为王的结果,否则周市也就依功德为魏王了!)

    可以看出,项梁依功德自立为楚王,并没有太多舆论上的压力。

    对于刘邦而言,拥立怀王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是他日后能独立发展,西破关入咸阳,成就灭秦第一功的关键所在。否则,他只能如钟离眛、季布、陈婴一般,人生的顶点不过是成为项家军里一名出色的将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