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沙丘之谋(1/4)
沙丘之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一封诏书。
这份赐公子扶苏的诏书内容,《秦始皇本纪》与《李斯列传》中的记载略有不同。
《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赐扶苏书,只说“与丧会咸阳而葬”,而《李斯列传》所载的是“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增加了“以兵属蒙恬”一说。两者都没有明示立扶苏为太子并传位于扶苏的内容。
实际上,所谓始皇欲立扶苏一说,仅出自《李斯列传》所载赵高之语。他与胡亥密谋时说“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
作为手书遗诏的当事人,赵高也没有明确秦始皇躺在病床上亲口指定了扶苏为继承人,而只是推测始皇“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
而到了与李斯密谋时,赵高将原诏书又进一步演义,说“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
“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与“与丧会咸阳而葬”前六字皆同,却多了“立为嗣”这一内容。显然,“立为嗣”比“与丧会咸阳而葬”要关键得多,《秦始皇本纪》只节录了一句无关紧要的“与丧会咸阳而葬”,而半字不提立嗣事。而
且皇帝口授临终遗命,按照常理应当有多名重臣在现场,最重要的丞相李斯应当知道,然而从《李斯列传》文中推测立嗣事竟只有赵高一人知晓,连丞相李斯还需要赵高转达才知情,太不合情理了。
由“与丧会咸阳而葬”一变为“长子至,即立为皇帝”,再变为“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原始概念就这样被偷换了。
扶苏本人是否是始皇心目中的储君,这件事还需两说。
本来,扶苏被外放就是因为主张对儒士宽仁而触怒始皇,春秋以降,并无储君在外统军的例子,况且始皇生前一直没有正式立储,处于“无真太子”的局面,不说扶苏已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完全出局,至少始皇本人对此事还在考虑之中,扶苏即位并非想当然的选择。
后世认为扶苏当立的定论实际上是一种对扶苏的好评和期待,是当时和后世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
“天下苦秦久矣”,人们希望有一个像扶苏那样的贤明的新主继之。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事”,故“百姓多闻其贤”。
而胡亥是完全不够担当天下重任的资格的,不仅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轮不到他继位,更重要的是,他毫不具备一个当帝王所应当具备的仁德。
经过秦朝的暴政,汉代的人们对秦始皇、秦二世父子有着激烈的批判态度,但相比而言,对二世尤其痛恨,人们不免虚构一个假设:如果秦始皇传位于公子扶苏,秦朝的结局就完全不会是那个样子。
这份赐公子扶苏的诏书内容,《秦始皇本纪》与《李斯列传》中的记载略有不同。
《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赐扶苏书,只说“与丧会咸阳而葬”,而《李斯列传》所载的是“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增加了“以兵属蒙恬”一说。两者都没有明示立扶苏为太子并传位于扶苏的内容。
实际上,所谓始皇欲立扶苏一说,仅出自《李斯列传》所载赵高之语。他与胡亥密谋时说“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
作为手书遗诏的当事人,赵高也没有明确秦始皇躺在病床上亲口指定了扶苏为继承人,而只是推测始皇“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
而到了与李斯密谋时,赵高将原诏书又进一步演义,说“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
“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与“与丧会咸阳而葬”前六字皆同,却多了“立为嗣”这一内容。显然,“立为嗣”比“与丧会咸阳而葬”要关键得多,《秦始皇本纪》只节录了一句无关紧要的“与丧会咸阳而葬”,而半字不提立嗣事。而
且皇帝口授临终遗命,按照常理应当有多名重臣在现场,最重要的丞相李斯应当知道,然而从《李斯列传》文中推测立嗣事竟只有赵高一人知晓,连丞相李斯还需要赵高转达才知情,太不合情理了。
由“与丧会咸阳而葬”一变为“长子至,即立为皇帝”,再变为“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原始概念就这样被偷换了。
扶苏本人是否是始皇心目中的储君,这件事还需两说。
本来,扶苏被外放就是因为主张对儒士宽仁而触怒始皇,春秋以降,并无储君在外统军的例子,况且始皇生前一直没有正式立储,处于“无真太子”的局面,不说扶苏已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完全出局,至少始皇本人对此事还在考虑之中,扶苏即位并非想当然的选择。
后世认为扶苏当立的定论实际上是一种对扶苏的好评和期待,是当时和后世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
“天下苦秦久矣”,人们希望有一个像扶苏那样的贤明的新主继之。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事”,故“百姓多闻其贤”。
而胡亥是完全不够担当天下重任的资格的,不仅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轮不到他继位,更重要的是,他毫不具备一个当帝王所应当具备的仁德。
经过秦朝的暴政,汉代的人们对秦始皇、秦二世父子有着激烈的批判态度,但相比而言,对二世尤其痛恨,人们不免虚构一个假设:如果秦始皇传位于公子扶苏,秦朝的结局就完全不会是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