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即刻去求见陛下,请求陛下收回成命。”杨涟说道。

    “你们去吧,我已经不在庙堂之上了,此事我就不参与了。”赵南星苦笑道。

    ……

    听到朱由校要解散东林书院的消息,杨涟、左光斗和黄尊素三人不敢有丝毫迟疑,他们立刻就去找朱由校求情,希望朱由校能收回成命。

    看着跪在地上给东林书院求情的三人,朱由校冷声说道:“世人都说‘东林势盛,众正盈朝’,朕一直不以为然,现在朕只是想解散东林书院,你等就立刻前来阻止,难道是朕错看了你们吗?”

    “东林人一直以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为己任,不敢有任何私心,还望陛下明鉴。”杨涟直言道。

    “那好朕问你,士农工商中,每年谁给国库缴得赋税最多?”朱由校问道。

    “农乃国之根本,自然缴税最多。”杨涟说道。

    “士农工商中,谁最有钱?”朱由校问道。

    “这……自然是商人。”杨涟犹豫了一下说道。

    “这天下最穷的人承担了最重的赋税,最有钱的人却是少缴税,甚至不缴税,这是为什么?这是哪里来的道理?”朱由校问道。

    “这……”杨涟一下被朱由校问住了。

    “赵南星曾经说过‘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这句话朕是认可的,李应升希望朕‘爱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于途’,朕也认可,但绝不是给商人免税,天下财富十之五六皆在商人之手,三十税一,如此低的税收,依然还有这么多人却是想尽办法不缴税,为这些人争辩的大多就是东林人,你以为朕不知道,许多东林人只知东林,而不知朝廷吗?”朱由校冷声说道。

    “陛下,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黄尊素刚说了一句就被朱由校打断了。

    “现在国库空虚,为什么国库空虚?你们总是在说不可与民争利,要朕节源,但节源也要开流,你们告诉朕怎么开流?”朱由校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