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登走后,姜流依照孙登传授的敛息之术盘膝坐好、仰天而嘘,鼻息绵绵。姜流深吸一口气,运至腹部,在丹田中盘旋益一周,再缓缓吐出,这乃是气沉丹田之法。

    姜流摄敛心神,竭力不去想他物,做到孙登指导的魂不内荡,神不外游。

    他起初思潮起伏,心神飘荡,总是不自觉去想些杂七杂八的琐事。但依孙登道长传授的吐纳之法深吸缓呼,气沉丹田,良久良久,心神渐定。

    微风吹拂,带起他拖到地下的衣角,也讲众多声音带入姜流耳中。

    风吹树木孔窍的呜呜声响,草木随风飘摇的娑娑之音,风吹动小石子的沙沙声响,衣角的猎猎之音。

    甚至,他恍惚间听到了小草破土而出之声,听到了山脚下市镇上人马喧哗嘶鸣声,听到了山中清溪流淌之声

    凡此种种,或真实或虚幻,一股脑儿传入姜流耳边。

    姜流耳听目未睹,心中却自然而然构建出了这片汲郡山的景象,便好似自己亲眼所见。

    天籁是天地万物之声,他自问无所得知,但姜流此时,却已经将整个汲郡山的声音尽收耳中。

    孙登只要求他听取地籁,可此时姜流心神沉寂之下,不仅听到了风吹孔窍的地籁之音,他仿佛已经将汲郡山万千声音全部听遍。

    他虽然说不上听闻天下的天籁,但这片小天地的天籁,已然被他掌握。

    姜流气定神闲间,股股清凉内力再次出现于体内,而且渐渐增多。天地间的真气,像是随着他一呼一吸间进入体内,转而化为奇经八脉中的源源内力。

    阴跷脉上,第四个穴道逐渐被这弥漫体内的清流缭绕。

    修道之途,每开通一个穴道都需要长久时间的积累,而且,下一个穴道都要比上一个更加难以开通。

    姜流身上的穴道也不例外,内力清流缭绕许久,这个穴道上积累的内力比之先前穴道上多了至少五成,却始终没有开通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