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颇为羡慕,叹声道:“何日我若能回苏州为政,定然不会用上那些下三滥的手段。”
黄集伟也多少听说了吴伟业在怀庆的做法,这也是他被人诟病的一个原因。
在黄集伟看来,吴伟业真是不够聪明。羊肉都吃了,偏偏顶着一身骚,说些不合时宜的怪话。就算心底里真的过意不去,日后略略放宽一线也就是了,何必一定要行出于众呢?
“手段姑且不论,”黄集伟道,“说他们行商韩之事,这本身就很不妥。若是让言官们知道了,参一本,说得清么?”
“我说得句句是实,参我什么?”
“各府县官员用的都是陛下颁行的工作纲领,所作所为在文本上看绝无擅自妄行之处。说他们是商韩之徒,置陛下于何地?”黄集伟虽然没释褐,但一直跟在程贤身边,官场见识却是要比当惯了清贵的吴伟业老成许多。
吴伟业转念一想,倒的确如此,若是有人攀诬,还真是能套个诋毁陛下的罪过。
就算天下都知道皇帝陛下不信奉儒教,也不能明说。一旦皇帝家都不信儒了,这对儒教的打击得有多大?大明还是儒教的天下,即便卫道士们能接受非君之论,但绝不能容忍有人破坏儒教的声望地位。
终于,吴伟业垂下头,道:“多谢黄兄开导,我却是有些过了。”
“陛下继承的是皇明大统,自然要以儒立国,绝不会听商韩之辈邪说。”黄集伟索性更加点透道:“以我之见,陛下只是略偏于荀卿之说罢了。”
世人说到法家,一向是商韩并举,其实两者并不相同。
商鞅是秉承李悝一脉,讲究定名止分,用法律约束世人的生产活动。如同天道设定四季,万物各行其道,不越规矩。这其实是从道家中脱胎出来的思想。
韩非被后人称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却是大儒荀况的弟子。他的思想看似与商鞅相类,却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他强调的是由“礼”而“法”,名实相副。
虽然韩非也写下了《解老》、《喻老》两篇,认为国君应当无为,而法条则必须无所不为,被后人称为“道法家”。实际上,他只是借用了李悝、商鞅的立法手段,核心仍旧是为了达成儒家圣王“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的理想。
儒源于道,采以法;法源于道,成于儒。三家互补互存三千年来,已经脉络纠缠,只有皓首穷经,专研元典的大学者才能将之理清分明。这已经是哲学家的层面了。
黄集伟也多少听说了吴伟业在怀庆的做法,这也是他被人诟病的一个原因。
在黄集伟看来,吴伟业真是不够聪明。羊肉都吃了,偏偏顶着一身骚,说些不合时宜的怪话。就算心底里真的过意不去,日后略略放宽一线也就是了,何必一定要行出于众呢?
“手段姑且不论,”黄集伟道,“说他们行商韩之事,这本身就很不妥。若是让言官们知道了,参一本,说得清么?”
“我说得句句是实,参我什么?”
“各府县官员用的都是陛下颁行的工作纲领,所作所为在文本上看绝无擅自妄行之处。说他们是商韩之徒,置陛下于何地?”黄集伟虽然没释褐,但一直跟在程贤身边,官场见识却是要比当惯了清贵的吴伟业老成许多。
吴伟业转念一想,倒的确如此,若是有人攀诬,还真是能套个诋毁陛下的罪过。
就算天下都知道皇帝陛下不信奉儒教,也不能明说。一旦皇帝家都不信儒了,这对儒教的打击得有多大?大明还是儒教的天下,即便卫道士们能接受非君之论,但绝不能容忍有人破坏儒教的声望地位。
终于,吴伟业垂下头,道:“多谢黄兄开导,我却是有些过了。”
“陛下继承的是皇明大统,自然要以儒立国,绝不会听商韩之辈邪说。”黄集伟索性更加点透道:“以我之见,陛下只是略偏于荀卿之说罢了。”
世人说到法家,一向是商韩并举,其实两者并不相同。
商鞅是秉承李悝一脉,讲究定名止分,用法律约束世人的生产活动。如同天道设定四季,万物各行其道,不越规矩。这其实是从道家中脱胎出来的思想。
韩非被后人称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却是大儒荀况的弟子。他的思想看似与商鞅相类,却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他强调的是由“礼”而“法”,名实相副。
虽然韩非也写下了《解老》、《喻老》两篇,认为国君应当无为,而法条则必须无所不为,被后人称为“道法家”。实际上,他只是借用了李悝、商鞅的立法手段,核心仍旧是为了达成儒家圣王“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的理想。
儒源于道,采以法;法源于道,成于儒。三家互补互存三千年来,已经脉络纠缠,只有皓首穷经,专研元典的大学者才能将之理清分明。这已经是哲学家的层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