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三原县,自然是现在许许多多的品级比较低的小官儿所梦寐以求的地方,这个地儿不说别的,就是那个税收,那是连年往上涨,自从贞观四年成为了苏宁苏侯爷的封地之后,苏侯爷把高产作物无偿推广,还购置了不知多少头耕牛赠予农户用来耕地,要说三原县是现在大唐的第一富裕大县那是一点儿都没有错。
最早的一批苏侯爷的佃户已经不愁三餐吃喝了,每天都能吃干饭,吃到咸的菜,说不好还能吃到油水,苏侯爷发明的饲养肉猪的方法,那猪肉不仅仅不会腥臊难闻,反而香浓可口,厚厚的油脂配上嫩滑的肉肉,天啊,咬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油,要老命了。
所以在之后苏侯爷的封地扩充食邑增加的时候,多少老百姓和农户抢着要做苏侯爷的食邑,然后成为苏家的佃户,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吃穿不愁,就可以享受到一日三餐都能吃饱的幸福,天啊,一日三餐都能吃饱,那该有多幸福啊!
先富带后富是个笑话,苏宁不相信这个,人类都是自私的,那是人类的天性,所谓大好人自然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会存在于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方,所以苏宁要以严明的法律约束这些人,不能让他们自以为富了就能高人一等或者以比较恶劣的手段强迫一些人不能成为苏家的佃户。
这个情况的确也发生过,几十户食邑联合起来驱逐了一大批想要进入三原县定居甚至成为苏家的佃户获得土地的农户。这个事情被王元告诉了苏宁,这是属于食邑内部的事情,苏宁有权利知道,于是苏宁大怒之下将那几十户佃户全部驱逐,将他们的住处给了后来的那一批农户,让他们做苏家的食邑和佃户,这个事儿对三原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让苏宁意识到教育和法律的重要性。
人都是自私的不是吗?
苏宁后来立下规矩,强行约束了农户和佃户的行为,最富有的食邑佃户和一般般的农户佃户都要缴纳比较高额的赋税给苏家。相交于他们之前缴纳的赋税和他们的收入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富庶的农户就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农户可以减免赋税。
这样一来。苏家庄子和三原县的风气为之一清。王元的工作顺利展开,而这种做法被李二陛下无耻的窃取了,李二陛下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念。富裕的地方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地方就可以适当减免赋税,这就是均贫富的一种方式,也是打压富人的扶住穷人的一种方式,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呵呵呵呵……你丫的想得太远了……
反正在那之后,苏家庄子已经成为了全大唐的模范,苏家模式也被不少有心的家族所模仿,甚至大唐官方也在有意识的模仿苏家的做法,于是一时间关中各个试点地区呈现欣欣向荣的姿态,第一批可以吃饱肚子而不必饿肚子的人出现了,苏宁对此高度重视,连上三道奏折要求李二陛下抓紧当地的法制,因为所谓保暖思那啥,若是不抓紧法律建设和教育建设,很有可能会闹出乱子。
苏宁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保暖思那啥,是人类的通病,也是不可避免的,世上唯有法律可以制止,教育可以约束,双管齐下,才是人力可为的最高境界,苏家庄子危机也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很多次,被李二陛下以严刑峻法大力打击,第一波致富危机才就此被打压下去,但是第二波更大的危机正在接近,苏宁的头脑很清楚。
但是即使如此,三原县也成为了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地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升官儿良方,都不需要做什么的,只要你在那里,哪怕是无为而治,天天闲逛,粮食产量和赋税也会连年上涨,这才两年听说当初的三原县令就要入驻中央了,现任的三原县令估计也距离升官儿不远了,所以那个肥缺,谁不眼红?
最关键的事情是,三原县是苏侯爷的封地,做了县令还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外面人都说王元的升官儿速度那么快就是因为有苏侯爷在后面保着,苏侯爷是皇帝面前的红人,给一个小官儿谋一个出路不是妥妥的吗?要是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成为三原县令,那么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啊!
徐治也不免的会抱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也不想在长安县县令这个位置上再做下去了,长安城到处都是一些横行无忌的世家子弟或者是将门功臣子弟,对于世家子弟皇帝是想管而没有办法立刻就管,对于将门功臣子弟皇帝是压根儿就想包庇。
皇帝亲口对徐治说过,之前他看《汉书》的时候,对于汉家苛待功臣这一说很是反感,对于开了先例的汉高祖刘邦也非常的责怪,人家出生入死为你打江山你却狡兔死走狗烹,这算什么?所以就在开国之后尽全力保护好那些功臣,那些功臣都跟自己出生入死打江山,现在江山打下来了,他们想要享受,也是应该的,作为皇帝,是应该把他们应得的都给他们,至于他们嚣张一些跋扈一些也是难免的,就希望徐治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早的一批苏侯爷的佃户已经不愁三餐吃喝了,每天都能吃干饭,吃到咸的菜,说不好还能吃到油水,苏侯爷发明的饲养肉猪的方法,那猪肉不仅仅不会腥臊难闻,反而香浓可口,厚厚的油脂配上嫩滑的肉肉,天啊,咬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油,要老命了。
所以在之后苏侯爷的封地扩充食邑增加的时候,多少老百姓和农户抢着要做苏侯爷的食邑,然后成为苏家的佃户,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吃穿不愁,就可以享受到一日三餐都能吃饱的幸福,天啊,一日三餐都能吃饱,那该有多幸福啊!
先富带后富是个笑话,苏宁不相信这个,人类都是自私的,那是人类的天性,所谓大好人自然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会存在于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方,所以苏宁要以严明的法律约束这些人,不能让他们自以为富了就能高人一等或者以比较恶劣的手段强迫一些人不能成为苏家的佃户。
这个情况的确也发生过,几十户食邑联合起来驱逐了一大批想要进入三原县定居甚至成为苏家的佃户获得土地的农户。这个事情被王元告诉了苏宁,这是属于食邑内部的事情,苏宁有权利知道,于是苏宁大怒之下将那几十户佃户全部驱逐,将他们的住处给了后来的那一批农户,让他们做苏家的食邑和佃户,这个事儿对三原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让苏宁意识到教育和法律的重要性。
人都是自私的不是吗?
苏宁后来立下规矩,强行约束了农户和佃户的行为,最富有的食邑佃户和一般般的农户佃户都要缴纳比较高额的赋税给苏家。相交于他们之前缴纳的赋税和他们的收入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富庶的农户就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农户可以减免赋税。
这样一来。苏家庄子和三原县的风气为之一清。王元的工作顺利展开,而这种做法被李二陛下无耻的窃取了,李二陛下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念。富裕的地方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地方就可以适当减免赋税,这就是均贫富的一种方式,也是打压富人的扶住穷人的一种方式,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呵呵呵呵……你丫的想得太远了……
反正在那之后,苏家庄子已经成为了全大唐的模范,苏家模式也被不少有心的家族所模仿,甚至大唐官方也在有意识的模仿苏家的做法,于是一时间关中各个试点地区呈现欣欣向荣的姿态,第一批可以吃饱肚子而不必饿肚子的人出现了,苏宁对此高度重视,连上三道奏折要求李二陛下抓紧当地的法制,因为所谓保暖思那啥,若是不抓紧法律建设和教育建设,很有可能会闹出乱子。
苏宁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保暖思那啥,是人类的通病,也是不可避免的,世上唯有法律可以制止,教育可以约束,双管齐下,才是人力可为的最高境界,苏家庄子危机也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很多次,被李二陛下以严刑峻法大力打击,第一波致富危机才就此被打压下去,但是第二波更大的危机正在接近,苏宁的头脑很清楚。
但是即使如此,三原县也成为了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地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升官儿良方,都不需要做什么的,只要你在那里,哪怕是无为而治,天天闲逛,粮食产量和赋税也会连年上涨,这才两年听说当初的三原县令就要入驻中央了,现任的三原县令估计也距离升官儿不远了,所以那个肥缺,谁不眼红?
最关键的事情是,三原县是苏侯爷的封地,做了县令还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外面人都说王元的升官儿速度那么快就是因为有苏侯爷在后面保着,苏侯爷是皇帝面前的红人,给一个小官儿谋一个出路不是妥妥的吗?要是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成为三原县令,那么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啊!
徐治也不免的会抱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也不想在长安县县令这个位置上再做下去了,长安城到处都是一些横行无忌的世家子弟或者是将门功臣子弟,对于世家子弟皇帝是想管而没有办法立刻就管,对于将门功臣子弟皇帝是压根儿就想包庇。
皇帝亲口对徐治说过,之前他看《汉书》的时候,对于汉家苛待功臣这一说很是反感,对于开了先例的汉高祖刘邦也非常的责怪,人家出生入死为你打江山你却狡兔死走狗烹,这算什么?所以就在开国之后尽全力保护好那些功臣,那些功臣都跟自己出生入死打江山,现在江山打下来了,他们想要享受,也是应该的,作为皇帝,是应该把他们应得的都给他们,至于他们嚣张一些跋扈一些也是难免的,就希望徐治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