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样重大的消息,皇帝陛下的表现也好不到哪儿去,当时就从座位上蹦起来了,带翻了御案,乱七八糟的东西撒了一地也不管了,激动的接过已经拆封的红翎急报,双手微微颤抖着一目十行看完之后,不由得心中大喜过望。
八十年恩怨,无数汉家将士的血仇,大汉历代公主和亲的屈辱,几位先皇帝和天下臣民的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今日终于在汉匈战争中扳回一局,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虽然是皇帝一直的期盼,但当他真正实现的时候,却仍旧不敢相信。
刚刚要出宫的太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听闻这个消息的,他心中的振奋可想而知。带着这样巨大的喜悦来到明月楼,本来是想要给季心拜寿之后就马上赶回去,好了解更详细情况的。却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当众以轻蔑的语气说元召的坏话,他心中怒极,立即出言驳斥。等到说完抬头去看时,才发现那边的一群人中,江都王刘非这个皇叔赫然在内。
别的人包括李延年,刘琚并不认识。但江都王他还是熟悉的,毕竟在宫中见过几次,此时既然看到了,再不打招呼就说不过去了。不过,面对太子的主动寒暄,江都王并不买账,他依然神色冷淡,点了点头,就算还礼了。
江都王这就是故意的,毕竟是私下的场合,不是在朝廷和国家大典上,就算是不给他这个太子面子,他也不敢有什么不满。即便是传到皇帝耳朵里,料想他也不会为了这点儿小事而怎么样。
不过刘琚现在并没有心思和这位心怀不轨的皇叔计较什么,听到外面传来的欢呼之声时,他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心中高兴。舅舅卫青和元召取得这样的大胜,让他把一切都抛在了脑后。长安民众也终于都知道了北疆大捷的消息,各种庆贺的活动开始了。
已经九十岁的季心,犹如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进酒三杯,与座上宾客互相道贺,哈哈大笑。人虽老矣,雄心犹在,虽然已经不能上马杀敌,但一片拳拳赤诚报国之意,已然涕泪纵横,不能自已,坐中客多感怀泣下。
江都王刘非与李延年对视一眼,暗自怀恨。在这样的气氛中,自然不适宜再继续刚才的争执,不过他们并不甘心,耳边听着席间人在热烈的议论赞颂黑鹰军将士和元召的功绩,再看到太子刘琚和那苏家母女在那边兴高采烈,江都王眼中寒光一闪,一缕杀机在心中浮现……。
欢腾的情绪,不仅仅是在明月楼中,也不仅仅是在长安城内。对匈奴作战,取得这样重大的胜利,对于皇帝和朝廷来说,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北疆大捷的消息,就如同长了翅膀一样,到处传播,从长安三县向外扩散,直至天下各郡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欢呼雀跃的庆贺。
这样对匈奴国战的胜利,意义非同小可,它不是普通的一场战争胜利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国家力量的体现,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最好手段。它标志着大汉朝经过八十年的发展,聚集起来的强盛国力,终于可以与北方宿敌一战,而且是完全可以取得胜利,战而诛之!这样的认知,又怎么能不使朝廷上下欢欣鼓舞,从皇帝到臣民不共同庆贺呢?
长安城中的欢乐气氛,在北方几千里外的龙城自然是体会不到的。所有在这里的黑鹰军将士,现在根本就无暇多想,因为一场严峻的挑战,已经来到了眼前。
在平阔的草原上,匈奴骑兵的推进速度非常快,更何况,气势汹汹而来的这三万骑兵,带着满腔的复仇怒火。万马奔腾,形如怒涛,夹裹着令人难以抵挡的气势,似乎要粉碎前面的一切。
几十里外的沙丘上,元召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他的嘴角泛起淡淡的笑意。回头看了看在身边的将士,即将面临的,终究是与匈奴人开战以来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战斗,而且是兵力悬殊。所以,从公孙戎奴、张次公、韩嫣这三名黑鹰军校尉以下,所有人的表情都很严肃。
“怎么样,怕不怕?有没有信心打赢这一仗?呵呵!”
“没问题!有什么好怕的。只要跟在小侯爷后面,我公孙戎奴上刀山下油锅都不会眨一下眉头的!”马鞍旁斜挂金钉狼牙槊的猛将神情豪迈,嗓门很大,震得人耳朵嗡嗡响。“摧锋破敌,每战先登”这样的评语,可是绝对不能辜负的,无论是在辽东的三千里地山河,还是在这草原之上,他,公孙戎奴,从来都是紧跟着元召的刀锋所向。
八十年恩怨,无数汉家将士的血仇,大汉历代公主和亲的屈辱,几位先皇帝和天下臣民的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今日终于在汉匈战争中扳回一局,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虽然是皇帝一直的期盼,但当他真正实现的时候,却仍旧不敢相信。
刚刚要出宫的太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听闻这个消息的,他心中的振奋可想而知。带着这样巨大的喜悦来到明月楼,本来是想要给季心拜寿之后就马上赶回去,好了解更详细情况的。却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当众以轻蔑的语气说元召的坏话,他心中怒极,立即出言驳斥。等到说完抬头去看时,才发现那边的一群人中,江都王刘非这个皇叔赫然在内。
别的人包括李延年,刘琚并不认识。但江都王他还是熟悉的,毕竟在宫中见过几次,此时既然看到了,再不打招呼就说不过去了。不过,面对太子的主动寒暄,江都王并不买账,他依然神色冷淡,点了点头,就算还礼了。
江都王这就是故意的,毕竟是私下的场合,不是在朝廷和国家大典上,就算是不给他这个太子面子,他也不敢有什么不满。即便是传到皇帝耳朵里,料想他也不会为了这点儿小事而怎么样。
不过刘琚现在并没有心思和这位心怀不轨的皇叔计较什么,听到外面传来的欢呼之声时,他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心中高兴。舅舅卫青和元召取得这样的大胜,让他把一切都抛在了脑后。长安民众也终于都知道了北疆大捷的消息,各种庆贺的活动开始了。
已经九十岁的季心,犹如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进酒三杯,与座上宾客互相道贺,哈哈大笑。人虽老矣,雄心犹在,虽然已经不能上马杀敌,但一片拳拳赤诚报国之意,已然涕泪纵横,不能自已,坐中客多感怀泣下。
江都王刘非与李延年对视一眼,暗自怀恨。在这样的气氛中,自然不适宜再继续刚才的争执,不过他们并不甘心,耳边听着席间人在热烈的议论赞颂黑鹰军将士和元召的功绩,再看到太子刘琚和那苏家母女在那边兴高采烈,江都王眼中寒光一闪,一缕杀机在心中浮现……。
欢腾的情绪,不仅仅是在明月楼中,也不仅仅是在长安城内。对匈奴作战,取得这样重大的胜利,对于皇帝和朝廷来说,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北疆大捷的消息,就如同长了翅膀一样,到处传播,从长安三县向外扩散,直至天下各郡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欢呼雀跃的庆贺。
这样对匈奴国战的胜利,意义非同小可,它不是普通的一场战争胜利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国家力量的体现,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最好手段。它标志着大汉朝经过八十年的发展,聚集起来的强盛国力,终于可以与北方宿敌一战,而且是完全可以取得胜利,战而诛之!这样的认知,又怎么能不使朝廷上下欢欣鼓舞,从皇帝到臣民不共同庆贺呢?
长安城中的欢乐气氛,在北方几千里外的龙城自然是体会不到的。所有在这里的黑鹰军将士,现在根本就无暇多想,因为一场严峻的挑战,已经来到了眼前。
在平阔的草原上,匈奴骑兵的推进速度非常快,更何况,气势汹汹而来的这三万骑兵,带着满腔的复仇怒火。万马奔腾,形如怒涛,夹裹着令人难以抵挡的气势,似乎要粉碎前面的一切。
几十里外的沙丘上,元召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他的嘴角泛起淡淡的笑意。回头看了看在身边的将士,即将面临的,终究是与匈奴人开战以来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战斗,而且是兵力悬殊。所以,从公孙戎奴、张次公、韩嫣这三名黑鹰军校尉以下,所有人的表情都很严肃。
“怎么样,怕不怕?有没有信心打赢这一仗?呵呵!”
“没问题!有什么好怕的。只要跟在小侯爷后面,我公孙戎奴上刀山下油锅都不会眨一下眉头的!”马鞍旁斜挂金钉狼牙槊的猛将神情豪迈,嗓门很大,震得人耳朵嗡嗡响。“摧锋破敌,每战先登”这样的评语,可是绝对不能辜负的,无论是在辽东的三千里地山河,还是在这草原之上,他,公孙戎奴,从来都是紧跟着元召的刀锋所向。